育路教育網,權威招生服務平臺
新東方在線

08考研政治《馬哲》考前回顧大綱解析精選習題第三章

來源: 時間:2008-04-10 13:59:23

第三章世界的聯系、發展及其規律

復習提示

一、重點難點提示

  本章知識點比較多,重點難點也不少,是歷年考點的集中區,希考生予以重視。

  重點: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重要意義;實事求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堅持辯證法對我們正確認識事物、防止形而上學的指導意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規律的涵義及其特點,人和規律的關系;中國傳統哲學中的矛盾觀;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和發展觀;內因和外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量變和質變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難點:辯證否定觀點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點的本質區別;用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來闡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對外開放的政策的正確性。

二、歷年考點分析

  本章是歷年真題的集中轟炸區,考生必須嚴加注意,認真把握基礎知識,尤其要掌握一些重要原理的內涵、特點等。

  本章考過的知識點及題型有:普遍性的規律(2001年理科不定項選擇題第17題、2004年辨析題第31題、2005年多項選擇題第16題)及其特點(2005年多項選擇題第17題);事物存在的質、量、度(2000年理科單項選擇題第2題);“度”的含義(2005年分析題第34題3小題);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歷年考試重點)(2000年文科論述題第33題);矛盾的同一性與斗爭性(2004年不定項選擇題第17題)及其二者關系(2001年文不定項選擇題第16 題);發展的永恒性(2006年單選題第1題,2007年多選題第19題);可能性(2007年單選題第2題);聯系的特征(2007年多選題第18題);對立統一規律(2007年分析題第38題選做Ⅱ題)。

  可以看出,本章考查的知識點,主要集中在世界的普遍性規律、量變和質變、對立統一規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以及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等方面,考生復習時應在這些知識的掌握上多下功夫。

三、命題趨勢預測

  考生在復習的時候一定要認真全面,并且圍繞熱點多下工夫,同時要理解辯證法的精神。聯系的觀點比較重要,比如人與自然的關系,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立統一規律是這章的重之重,一定要聯系現實問題加深理解;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原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社會主義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考生要能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有關原理對如何認識這一現象提供方法論支持。

四、大綱解讀

  本章大綱無變化。

精選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

1.辯證法同循環論的區別在于()
A.是否承認事物發展是否定之否定過程  B.是否承認事物發展的曲折性
C.是否承認事物發展的前進性  D.是否承認事物發展的周期性

2.因果關系是對于客觀事物及其發展過程中()
A.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系之間矛盾關系的概括和反映
B.確定的發展趨勢和不確定的發展趨勢之間矛盾關系的概括和反映
C.引起和被引起之間矛盾關系的概括和反映
D.實現的發展趨勢和未實現的發展趨勢之間矛盾關系的概括和反映

3.“或然率”這個概念是對()
A.相對性在量上的說明  B.可能性在量上的說明
C.必然性在量上的說明  D.偶然性在量上的說明

4.一些地方的人們掠奪性地濫挖草原上的甘草,雖獲得了一定的經濟利益,卻破壞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風,沙塵暴鋪天蓋地而至,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災難。這些人的做法違背了()
A.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  B.事物永恒發展的觀點
C.量變和質變統一的觀點  D.必然性和偶然性統一的觀點

5.唐代詩人顧況寫道:“冬青樹上掛凌霄,歲晏花凋樹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這首詩蘊含的哲理有()
(1)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內因  (2)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條件
(3)事物變化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性  (4)特殊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

A.(1)(2)(3) B.(1)(2)(4) C.(1)(3)(4) D.(2)(3)(4)

6.2001年底,中央提出的國有企業三年改革和脫困總體目標已經基本實現。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充分看到“三年改革和脫困”是一個階段性目標,實現這個目標絕不是國有企業改革的結束,而是深化改革的新起點。這一認識所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B.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C.質變鞏固著量變的成果,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
D.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7.魯迅在評《三國演義》時說:“至于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一評論所蘊含的哲理是()
A.要區分事物的兩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對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個整體

8.2002年度,國務院取消789項行政審批項目,提出“對應當取消也可以取消的項目,堅決予以取消;對應當取消但目前條件尚不具備的審批項目,提出過渡性的措施和辦法;對應當保留的審批項目,予以保留”。這一要求體現的辯證法原理()
A.事物的發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B.事物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
C.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D.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
觀點看問題

9.“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這種觀點屬于()
A.機械決定論  B.神學目的論
C.唯心主義非決定論  D.唯物主義決定論

10.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民經濟布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據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的結構調整,提高國產資產的整體質量。這一論斷突出體現了()
A.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原因的道理
B.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量變與質變相統一的觀點
C.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
D.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論

11.“讓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后逐漸擴展,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這體現了()
A.總的量變過程中的部分質變原理  B.質變形式非爆發式的原理
C.質變過程中量的擴張的原理  D.質、量、度三者關系的原理

12.“入山問樵,入水問漁”,主要包含的哲學道理是()
①要堅持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  ②從實際出發
③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方法  ④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②④

13.兩點論和重點論的關系是()
A.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前提,兩點論內在地包含著重點論
B.兩點論以重點論為前提,重點論內在地包含著兩點論
C.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內容,兩點論以重點論為形式
D.兩點論以重點論為內容,重點論以兩點論為形式

14.工作中“及”與“不及”的關鍵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認識事物的量
C.確定事物的質  D.把握事物的度

15.關于人工智能的出現,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A.形成了對人類意識本質的挑戰  B. 否定了物質對意識的決定作用
C.人不再是能動的主體  D.表明意識活動與其他物質運動形式的同一性

二、多項選擇題

1.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主要分歧是()
A.是否堅持聯系的觀點  B.是否堅持發展的觀點
C.是否承認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D.是否屬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范疇

2.“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話”,這一觀點的錯誤在于()
A.對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對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否定了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關系   D.否定了事物發展的前進性

3.質和屬性的關系包括()
A.屬性和質是直接同一的  B.質是事物屬性各方的總和
C.屬性是事物的外在表現  D.質是事物屬性的表現

4.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限度。下列現象屬于突破事物存在的度的有:()
A.積勞成疾  B.樂極生悲  C.苦盡甘來  D.言多語失

5.下面關于科學發展觀與唯物辯證法的表述,正確的是()
A.科學發展觀是辯證的發展觀
B.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C.全面協調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D.可持續發展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

6.下列各項屬于因果聯系的有()
A.磁場影響電流  B.溫室可以生長反季節蔬菜
C.閃電后必然有雷鳴  D.實踐出真知

7.用可能性和現實性的關系解釋“水中撈月”和“大海撈針”這兩句話的異同()
A.“水中撈月”是不可能的,“大海撈針”是可能的
B.“水中撈月”和“大海撈針”都是不現實的可能性
C.“水中撈月”和“大海撈針”都不能內轉化為現實可能性
D.“水中撈月”不能轉化為現實可能性

8.下列屬于矛盾斗爭性的表現形式的是()
A.人民內部不同意見的爭論  B.敵對階級的階級斗爭
C.生物之間的生存競爭  D.生物體內同化與異化的區別

9.下列現象中屬于不通過對抗的形式來實現的質變是()
A.自然界中的地震  B.由舊物種發展為新物種
C.由猿轉變為人  D.階級社會中的軍事沖突

10.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為了培植該山北坡的松樹,砍光了南坡上的森林,結果無意中摧毀了當地的畜牧業的基礎,并使山泉枯竭、水土流失。從哲學上分析,主要是()
A.忽視了因果聯系的復雜性
B.割裂了自由與必然的辯證過程
C.忽視了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種種可能性
D.在變可能為現實的過程中,未能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

11.“在大風揚起的塵土旋渦中,沒有任何一個塵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這種觀點是()
A.形而上學的機械決定論  B.把因果聯系與必然聯系相混淆
C.唯心主義非決定論  D.把一切現象看成是純粹偶然的

12.“如果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會直接合二為一,一切科學就都成為多余的了。”這個論斷表明()
A.現象和本質是有區別的  B.現象是由本質決定的
C.現象可以脫離本質而存在  D.透過現象可以達到事物的本質

13.有人說“豬年生福娃”,從因果關系來看,這種說法犯了如下錯誤()
A.把沒有因果聯系的現象,主觀地聯系了起來  B.歪曲了原因和結果關系
C.把復雜的因果關系簡單化了  D.倒因為果

14.下列格言或成語中,體現量變質變規律的有()
A.九層之臺,起于壘土   B.有無相生,前后相隨
C.月暈而風,礎潤而雨   D.千里之堤,潰于蟻穴

15.辯證思維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體”,是指()
A.在思維中形成“許多規定的綜合”和統一的過程
B.在思維中再現具體的過程
C.思維生成現實具體的過程
D.由抽象規定,經過邏輯中介,形成思維具體的過程

三、分析題

1.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批評“殺雞取蛋”的荒唐行為,因為它違背了“養雞生蛋”的規律。然而,在領導工作中,類似的事卻不少。例如,一些領導干部在任期內,為追求所謂政績,不顧現實可能,到處鋪攤子、上項目,使財力不堪重負。有的地方不抓教育和科學,甚至把發展教育和科學的錢挪用于其他項目。有的地方為了經濟的一時發展,不惜破壞環境,吃祖宗飯、斷子孫路,造成生態失衡,災害頻繁。企業實行廠長、經理目標責任制后,有的企業負責人不顧工廠后勁,不抓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拼設備,拼消耗,搞掠奪性生產等等。這種現象人們稱之為“短期行為”。
請回答:
(1)“短期行為”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哪些基本原理?
(2)怎樣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在領導工作中克服“短期行為”?

2.2002年10月,江澤民在訪美期間闡述了中國處理國際關系的價值觀。他表示,兩千多年前,中國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
請分析上述材料蘊涵的哲學道理。

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1
  20多年前,A村的農民為生計所迫而冒險探索,進行大包干,成為全國農村改革的一面旗幟。20多年來,A村的糧食產量增長了20多倍,人均收入從改革前的20多元增長到2500元。A村人津津樂道,吃的是白面饃,住的是磚瓦房,認為改革已成功。10多年來,A村農業生產基本還是傳統的一稻一麥的方式,村里沒有一家像樣的企業,集體收入更是寥寥無幾。

材料2
  B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動了農業生產大發展。80年代中期,B村適時調整該村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行多種經營,使全村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人均收入達到5200元,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成了全國聞名的億元村、明星村。90年代中期,B村又以發展產業化經營和優化經濟結構為新一輪發展的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科技進步,本村經濟持續發展,人民過上了殷實的小康生活。進入新世紀,又決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工業競爭力,并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
(1)A、B兩村20多年的發展道路,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請你談談對這一哲學道理的理解。
(2)兩則材料是如何體現上述哲學道理的?
(3)A、B兩村20多年變化發展的經驗教訓給我們以什么哲學啟示?

4.根據下屬材料回答題后問題:

材料1
  列寧指出:“就本來的意義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他還指出:“是實際生活中的實際矛盾,即辯證的矛盾,而不少字面上的、臆造出來的矛盾。”

材料2
  杜林說:“矛盾的東西是一個范疇。這個范疇只能歸屬于思想組合,而不能歸屬于現實。”

材料3
艾耶爾斷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陳述中才可能有矛盾。”
請回答:在矛盾存在問題上
(1)材料1的觀點是什么?是否正確?
(2)對比材料1與材料2,指出材料2的錯誤。
(3)對比材料1與材料3,分析材料3的錯誤。

選自《考研政治同步訓練1600題》

答案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 【解析】 本題考察的是“事務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原理。循環論是指把事物的發展堪稱周而復始的循環,否認了否定之否定過程是事物發展的必然過程。

2.C 【解析】本題是對因果關系或因果聯系原理的考察 。根據哲學一般原理,原因是事物發展鏈條中前后相繼的兩個現象之間,產生或引起一定現象的現象;結果是由原因所作用而產生或引起的現象。客觀事物或現象之間這種引起和被引起的矛盾關系,就是因果關系或因果聯系。

3.B 【解析】 本題考察的是偶然性和必然性關系原理,以及對“質”和“量”概念的理解。“或然”是一種可能性,這種可能性的大小是一種數量上的表示。[ZK)〗

4.A 【解析】 本題考察事物普遍聯系的觀點。將題干與被選項連在一起理解,很容易選出正確答案A,其他各項干擾性不強。

5.C【解析】 本題考察的是內外因在事物發展變化中的作用原理。題干中“凡物各自有根本,種禾終不生豆苗”,明顯的揭示了⑴⑶⑷的哲學道理,這首詩也涉及到事物的“質”,但沒有體現質變與量變之間的關系,因此是錯誤的。

6.C 【解析】 本題考察的是質量互變規律。從“三年改革和脫困總體目標已經基本實現——階段性目標——深化改革的新起點”,可以選擇出正確的答案是C,B也是講質變與量變之間的關系,但與題目不符,AD為干擾項。

7.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質量互變規律與“度”的關系問題。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只有精確地認識量,才能更深刻地把握質。魯迅對《三國演義》的準確評價就充分地說明了把握度的重要性。

8.C 【解析】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個矛盾的各個方面各有其特點,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國務院對各項行政審批項目的規定,正是這一原理在現實中的應用。

9.A 【解析】 本題考察必然性和偶然性知識點,只承認必然性,否認偶然性會導致機械決定論。

10.D 【解析】 從題干中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在其他領域”,可明顯知道是對重點論和兩點論知識點的考察。

11.A 【解析】 考察質量互變規律原理。“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是質變,而非量變,故排除C,而BD為干擾項,

12.D 【解析】 在本題中,“樵,漁”都是要達到的目的,而“入山,入水”正是從實際出發,抓事務主要矛盾的實踐方式,是唯物主義的表現,題目中并未體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故排除C選擇D。

13.A 【解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比較基本的關系矛盾不平衡原理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中必須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兩點論內在的包含著重點論;唯物辯證法的重點論則以同時承認非重點論為前提。

14.D 【解析】 考察“度”的概念。度是質與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范圍,度有兩個極限,稱為關節點,一旦超出或破壞了度,一物就轉換為他物。所謂“過尤而不及”就是這個道理。

15.D 【解析】 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和反映特性,思維模擬是可能的,人工智能是人腦功能的延伸,但不會取代人類思維。

二、多項選擇題

1. ABC 【解析】 前三者屬于二者的分歧,而且C項的“是否承認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對立的焦點和實質,也是其他方面分歧的根源。二者都屬于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范疇,只不過其正確性、科學性不同而已。

2.ABC 【解析】 這是一句典型的形而上學的名言。是對肯定與否定關系的絕對的片面的理解。并沒有涉及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問題。

3.BC 【解析】 質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統一的,質通過屬性表現出來,屬性是一事物和其他事物在相互聯系中表現出來的質。

4.ABC 【解析】 本題是考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D項為錯誤選項。

5. ABCD 【解析】 科學發展觀在實質上就是辯證的發展觀,堅持了全面的觀點、發展的觀點,以及依靠人民謀發展、促發展和發展為人民的辯證統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都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體內容,它們在當前的社會實踐中貫穿、體現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6.BC 【解析】 本題考察因果聯系,因果聯系的特點是;原因在先,結果在后,是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原因發生了變化,結果也要發生變化,并非所有先后相繼的關系都是因果聯系。

7.AD 【解析】 現實的可能是在現在條件下就能實現的可能,不現實的可能是條件不充分在現在條件下尚不能實現,“水中撈月” 是虛幻的可能性,“大海撈針” 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是可能的。

8.ABCD 【解析】 矛盾的斗爭形式質對立面的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趨勢和關系,包括相互否定、相互反對、相互分化、相互離異等形式。

9.BC 【解析】 BC都是通過自然的選擇進化而來的,不是激烈的對抗形式,所以是正確答案。

10.ABCD 【解析】 通過分析題干,不難選出正確答案。

11.AB 【解析】 本題考察的是原因與結果、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的辯證關系原理。塵土飛揚是由于大風吹起,而大風吹起又必然使得塵土飛揚。

12.ABD 【解析】本題命題是馬克思關于現象和本質關系的一個著名論斷。由題干可知,正因為事物的表現形式和事物的本質不能直接合二為一,所以才需要科學,明白了這一題意,便不難看出它說明了現象和本質是有區別的,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而本質是事物的根本性質;任何現象都由本質決定并表現一定的本質,沒有不表現本質的現象,科學的任務就在于透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所以選ABD,而C是錯誤的表述。

13.AB 【解析】 “豬年生福娃”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否認了因果聯系的客觀性,本身是錯誤的,CD為干擾項。

14.ABD 【解析】 C項只是說明了一種自然氣象,并不存在質變與量變的關系,因此是錯誤的。

15.ABD 【解析】此題需要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解答此題,首先要清楚這是在思維領域、理性認識內討論問題。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思維的具體或理性具體是指在抽象的基礎上對事物許多規定的綜合和統一。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過程,就是由“規定”為起點,“經過邏輯中介,形成思維具體的過程”、“思維中形成許多規定的綜合和統一”、“在思維中再現具體”的過程。

三、分析題

1. [參考答案]
(1)第一,矛盾具有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自己的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也有自己的特點,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短期行為的種種表現都是違背矛盾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論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的;第二,集體主義是一切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大公無私的思想,它是無產階級科學人生觀的核心,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正確處理個人和社會關系的基本準則。“殺雞取蛋”的短期行為,從根本上說就是違背集體主義思想的,是從個人主義或小團體主義出發的,領導者不顧人民的長遠利益,只從個人撈取政績出發,其實質是個人主義的表現。

(2)克服“短期行為”,首先要克服領導干部的個人主義思想,以無產階級人生觀價值觀為指導,以集體主義行為準則處理經濟建設中的各種矛盾。其次,要以對立統一的原理為指導,正確處理長期與短期的關系。長期和短期是辯證統一的,沒有短期就沒有長期,沒有長期就無所謂短期;長期是無數短期的積累,長期寓于短期之中。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應當把長期和短期辯證地統一起來。第三,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反對主觀主義,反對“一刀切”。

【思路點撥】 本題中第一問是對矛盾特殊性原理的考察,第二問是對集體價值觀的考察。本題的難點就是找準原理來回答,就需要考生認真的分析材料,結合相關的原理來回答。本題是跨章節的,通過點的揉合來考,在做這樣的題目時思維一定要開闊。

2. \[參考答案\]
  價值觀是一種社會意識,處理國際關系時必須重視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多樣的,必須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堅持對外開放,反對割裂國家之間的聯系。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雙方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賴,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處理國家關系必須堅持兩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認差別,避免沖突。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大千世界豐富多彩,各國的國情和發展道路各不相同,求同存異才能共同發展。

【思路點撥】本題是通過給出材料讓考生聯系所給的材料回答原理,考生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多角度回答即可,但注意要言之有理,不可無根據的聯系。

3. \[參考答案\]
(1)體現了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哲學道理。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有規律的。發揮主觀能動性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①要按規律辦事,使思想符合實際,就要實事求是;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使思想符合變化發展著的實際而不被舊觀念束縛,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統一的。②客觀事物是一個無限發展、永無止境的過程,堅持解放思想,也是不斷隨著“實事”和“是”的變化而變化的過程。只有按照與時俱進的步伐和尺度去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人們的思想觀念才能不斷更新,才能不斷推動客觀事物的發展。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做到與時俱進;堅持與時俱進,要求做到不斷解放思想、達到實事求是。堅持與時俱進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辯證統一的。

(2)①A村大膽嘗試大包干,B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農業生產特點和規律出發,沖破了舊體制的束縛,取得了農村生產力的大發展。這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哲學道理。②B村的發展道路還體現了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哲學道理。80年代中期,根據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時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實行多種經營。90年代中期又深化改革,促進科技進步,本村經濟持續發展,人民過上了殷實的小康生活。進入新世紀,又決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工業競爭力,并走出國門,積極參與國際競爭。B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B村的經濟工作具有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和富于創造性的與時俱進的鮮明特點。而A村安于現狀,滿足于一時的成就和單一的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經濟發展缺乏活力和動力。這說明解放思想不能一勞永逸,必須弘揚與時俱進精神,只有不斷進取才能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3)A、B兩村20多年變化發展的經驗教訓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必須培養創新精神,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克服因循守舊,讓思想跟上時代,永不自滿,永不懈怠。第二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第三,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認真總結實踐的新經驗,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以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向前發展。

【思路點撥】 本題是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哲學道理的考察。通過給出兩段材料讓考生比較來回答問題,首先要回答材料體現的原理,材料中的兩則實例既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因此回答要全面,第二步要結合材料進行回答,第三步要回答得到的啟示,也要從正反兩方面來回答。

4. \[參考答案\]
(1)材料1的第一段話是說辯證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對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觀產生的,而是客觀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們思維中的矛盾不過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人們思維中的反映。第二段也是強調辯證矛盾就是實際生活中的矛盾,即實際客觀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觀字面的或頭腦臆造出來的矛盾。這兩段話突出一點,就是“矛盾的存在是客觀的”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2)材料2把矛盾歸結為一個范疇,當作純粹是主觀的思想的東西,認為它不是現實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組合。它與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對象自身中、實際生活中的矛盾的觀點,是完全對立的。其根本錯誤在于否認矛盾的客觀存在性,把矛盾當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認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認為矛盾只存在于語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確指出矛盾是實際生活中的實際矛盾,不能是字面上的、臆造出來的矛盾。材料3的錯誤在于:一是公開否認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當作字面上的、語句上的,同樣是否定了矛盾存在的客觀性。

【思路點撥】 本題考查對矛盾內涵的準確把握。三段材料,表明三種不同的觀點。材料1是辯證法的正確觀點,認為矛盾是客觀事物自身所具有的。材料2承認自然界中存在矛盾,但又認為是純主觀的思想的東西。材料3則公然否認自然界中矛盾的存在,認為矛盾只存在于陳述中。只要仔細分析材料,就不難得出以上的答題思路。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有用

25人覺得有用

閱讀全文

2019考研VIP資料免費領取

【隱私保障】

育路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相關文章推薦
您可能感興趣
為什么要報考研輔導班? 如何選擇考研輔導班? 考研輔導班哪個好? 哪些北京考研輔導班靠譜? 2019考研輔導班大全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亚洲国产专区校园欧美 | 中国一级特黄精品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99 | 亚洲欧洲日本韩国精品 | 性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