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同宿舍四個人在大三的時候還嚷嚷著要考研,但今年一個都沒有報名。”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大四學生小潘說。
據上海市教育考試院的統計,報考2007年上海高校碩士研究生的人數為95045人,去年減少6562人;報考人數居前的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師大等四所名校的報考人數較之2006年有一定程度下降。 這是上海市13年來首次出現考研人數下降。
北京、湖北等地也出現了下降情況。報考2007年北大碩士研究生的人數較前一年減少1800多人。湖北省教育考試院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報考2007年湖北高校碩士研究生的人數比前一年減少7000多人。
三大原因致考研熱“降溫”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出現“考研熱”退潮的原因有幾個方面。
一是部分高校停止研究生擴招,考研難度加大。
上海市教委有關負責人日前明確表示:為了確保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復旦、上海交大等高校研究生招生規模將維持現有水平,不再進行“擴招”。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公室主任廖文武透露:“未來幾年不再專注于‘擴招’研究生,而是把目光聚焦到怎樣更好地進行研究生教育的質量創新。”
二是研究生收費改革帶來變數。
2007年,北大、清華、浙大、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西安交大、中國農大、華中科技大、哈工大等10所國內高校率先進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改變原有的研究生收費模式。雖然教育部門目前還沒有出臺關于研究生收費的政策,但“對研究生教育進行收費”的呼聲始終未斷,被認為是早晚的事。
三是大學生對考研、就業的認識更趨理性,“盲目”跟風現象有所減少。
隨著就業人數的逐年增長和用人單位招聘的漸趨理性,許多畢業研究生只好頻頻“自降身價”。據了解,2007年元旦后,將有四川省幾個高校的多名研究生、大學生到上海從事家政服務。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小范意欲在某電子企業的市場部謀職,她說:“在就業市場上,用人單位看重的已不再是我的學歷,而是我的能力能為企業創造什么。”
比人數漲落更重要的
上海市學位委員會相關負責人認為,此次上海研究生考試報考人數的波動是正常的,不會影響研究生招生工作。
對于備受爭議的研究生培養機制,最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不是報考人數的一時漲落,而是教育模式的深刻轉變和教育質量的本質提高。復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在招生簡章中指出,自2007年起試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在現有國家撥款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學校各方面資金的投入,建立和實施全新的獎、助學金資助體系,以進一步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過程中的激勵機制,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專家指出,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盲目追求所謂的“深造”,而是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進行清晰定位,并針對性地汲取知識、提高能力。對于不得不面對激烈就業競爭的大多數畢業研究生而言,最能為己“代言”的已經不是幾乎“人手一張”的學位證書,而是獨特的能力和個性。
(賈遠琨)新華社專稿
鏈接
河北:高職院校擴招,普通高校控招
據新華社石家莊12月16日電(記者張洪河)河北省有關部門日前發出通知,要求各普通高校適當控制招生規模增長幅度;高職院校要大力推廣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適度招收初中畢業生,發展五年制教育;嚴禁在低層次學校舉辦高層次學歷教育。
據了解,河北省普通高校明年在適當控制招生規模增長幅度的同時,把高等教育發展的重點放在提高辦學質量上。要求各高校以發展高新技術類學科和應用型學科為重點,加強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專業人才的培養。適時調減長線專業招生數量,把招生計劃安排同畢業生就業工作緊密結合起來。
河北省要求職業院校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高職院校適度發展招收初中畢業生的五年制教育。完善在省級重點普通中專學校和國家級重點技工學校試辦“3+2”職業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