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如預期,中國大陸外匯儲備終于在2006年10月底超過了1萬億美元。各界關注的焦點話題自然是這等龐大的“財富”究竟該如何管理運用才最好。其實,再多的討論也不會改變一個既定的做法:外匯儲備中的相當一部分仍將用于購買美國的國債。換言之,美元還是流回了美國。 中國不是唯一這樣做的國家。 中、印將挖空美國? 以目前外匯儲備之多寡排序,全球前八名分別是:中國大陸、日本、俄羅斯、中國臺灣、韓國、印度、新加坡及中國香港。其中,俄羅斯主要是賣石油與天然氣,中國香港及新加坡是靠金融與服務業,印度主要依賴服務業,余則為制造業。可以這樣理解,當前及可預見的將來,以中國大陸為核心,以其外圍即東亞為范圍的地區就是全球制造業中心。最頂級的由日本負責,高級的由韓國、中國臺灣、新加坡生產,中級的在中國大陸制造,再次一級的今后則交給像越南這樣的東南亞國家——全球工廠盡在于此,包了! 這即是全球化的邏輯。 全球化的邏輯之一是資源優化配置。所謂資源優化配置,就是指每一份資源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的市場經濟空間中,重新尋找它最佳的位置,來發揮它最大的生產力。按照這個邏輯,全球各個地區的制造業終于發現:它不得不移往中國,因為中國具備了幾乎所有發展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優勢:工資極低,勞工素質又好,勤奮、聰明、操作細膩,于是,產業大挪移就出現了。這個現象,現在才只是開始。需要指出的是,移出產業的國家,如美國,必將因此出現程度不一的失業。 產業大挪移不僅發生在中國與美國之間,中、美之間僅是制造業的挪移。另一方面,美國的眾多服務業工作機會,如:軟件設計與修改、家庭補習教育、公司接線生等,也正在快速地、大量地移往同樣操英語,具有高邏輯能力,又享有時差優勢(美國與印度,白天晚上正好顛倒,美國軟件業務下班后交給印度,次日上班已修正完成)的印度。于是,當中國正在發展成一個制造業中心的時候,印度也正在發展成一個服務業中心。 于是,美國的制造業移往了中國,不免出現失業;美國的服務業工作紛紛外包給了印度,又不免出現失業。產業越挪越空,美國不就走向了失業大國了嗎? 美國人的底氣何在? 是的,不過這應該是一個短期性、階段性的現象。前面指出,全球外匯儲備前八名幾乎全在東亞與南亞,如此龐大的外匯,絕大一半是以美元方式持有,而且,又幾乎主要是以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來管理;另外,各地區民間持有的同樣巨大的外匯,則以各種方式或渠道,購買華爾街的各種投資基金,如:高盛、美林、雷曼兄弟等。換言之,中國(及其他東亞地區)出售制造業產品賺得的美元,印度出售服務所得到的美元,最終,其“歸宿”是:又都流回了美國。 曾有一段時間,大家擔憂美國貿易長期入超,而且規模越來越大(目前已達美國GDP7%的歷史最高水平),美元將不免嚴重貶值。事實上,近年來,美元雖見貶值,但程度不如想像嚴重,主要緣故即是:美國經常賬巨大逆差所流出的美元,不多久又經由資本賬的巨大順差流了回來,總體上尚能維持平衡所致。 有趣的是,美元為什么又流回了美國——說得更直白一點,流向了華爾街了?道理很簡單,錢也是資源,也要進行優化配置,而美國或華爾街所提供的金融服務業,能為全球政府、企業及個人的財產,提供最安全、私秘及高效率的服務——卓越的資產及財富管理,是全球產業大挪移、全球資源優化配置下,美國所掌握的核心競爭力。 這也是個“天下三分”,不過主角不是魏、蜀、吳,而是中、美、印;“分”的也不是土地,而是產業。 (本文作者系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 |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