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本質是什么?
前不久,筆者參加了在杭州召開的“中國民營經濟峰會”。論壇討論的一個核心主題就是中國企業的“自主創新”。也許是為了樹立標桿,同時為中國企業鼓氣,論壇特地推選出一批“自主創新”的典范企業,其中一類還是自主創新的“隱形冠軍”企業。但我橫豎看過去,卻沒有發現這些企業有多少“自主創新”的影子。
說到底,創新很重要,但是創新的內涵極其豐富,并不光是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的方式也很多,不必非要強求自主創新和原始創新。
還是在那次論壇中,經濟學家樊綱特別提醒與會的企業家們:“創新的本質無非是發現一種新的盈利或者節省成本的辦法。”以這樣的創新理念來看中國企業,其實中國企業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就在致力于各個方面的創新,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企業也仍然要致力于各個方面的創新。
這是一場“創新秀”嗎?
但問題在于技術創新,特別是自主型、原發型的技術創新卻未必一定成為中國企業的主流,也未必能夠成為中國企業技術創新的主流。
事實上,如果從務實的眼光看,中國眼下根本沒有進入“自主創新”時代,未來相當一段時期也不會很快進入“自主創新”主導的時代。因此,當前舉國上下正興起的“創新熱”,很有可能只是一場“創新秀”而已。
個中原因,筆者在此前《中外管理》的專欄“中國的崛起才剛剛開始”一文中其實已經講到了,那就是雖然中國過去20余年一直處于資本引進、技術模仿的階段,但從中國的產業結構升級以及國際產業價值鏈條來看,中國引進-吸收-發展的道路目前頂多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在高達25萬億美元的國際重化工業向中國大舉轉移的過程中,中國的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仍將主要采取技術模仿、學習與消化吸收的方式,而不是“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的方式。
這意味著,“自主創新”作為一種引導性的口號是可以的,但作為硬性政策非要強行貫徹到企業,則適得其反。
一定要“官逼民科”?
遺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門正以貫徹國家創新戰略為旗號,要求企業建立研發中心,或者上技術研發項目。如若不從,則取消項目審批,致使企業在發展上碰到許多障礙。如此不是出于企業的自愿,而是類似于政府逼迫企業非要上高科技的做法,筆者只能借助“官逼民反”的成語,用“官逼民科”來概括之。
但是,以權力干預市場,“官逼民科”的最終結果幾乎可以肯定是悲劇性的。想當初,韓國急于民族經濟崛起,政府為此扶植起30個最大的財團,支撐起全國經濟并全力向海外沖刺,其結果卻是欲速則不達,導致了國家經濟失敗,這些財團中的半數都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倒閉。顯然,無論是本國的教訓還是他國的前車之鑒,都在警醒我們:好心未必能辦成好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一定要慎之又慎,即便是在通過科技創新來提高本國企業競爭力這樣一件看上去很美的事情上,也是如此。
“軟創新”仍是主流!
總結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就在于以開放為主導,激發體制變革、實行產業升級。而未來行將發生的“乾坤大挪移”式的全球產業向中國的轉移,意味著中國經濟與中國企業的創新將與過去26年并沒有根本不同,主流仍將是“軟創新”,也就是包括宏觀和微觀在內的制度創新、政策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生產流程創新、業務模式創新,而不是以技術為導向的自主創新、原始創新的“硬”創新。
總體上,中國離原創自主創新為主導的時代估計還有10-20年。在此之前,任何超越發展階段的政策干預,都只能是揠苗助長、欲速不達。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導)
責任編輯:鄧羊格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