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沒有假設,新東方選擇了成為上市公司,就與世界一流大學的非贏利之路分道揚鑣了
中國民辦教育的驕子新東方在紐約成功上市,募集資金超過1.1億美元。新東方的創始人,“留學教父”俞敏洪以20億身價成為“中國最富的英語教師”。不止一次,俞敏洪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新東方上市不是為了錢,募集到的1億多美元存在銀行沒用。真正的企業家都懂得上市是最昂貴的融資方式。所以,當資金需求短缺時首先要爭取以債權融資方式滿足,而當資金充裕時應回購股票。新東方高成本融資、低收益投資的方式猶如借高利貸去買國庫券,實難向投資人交待。感慨新東方沒有一個好IR(投資者關系)的同時,不由得想:新東方為什么要上市、不上市會怎樣?
黃仁宇說得好:“歷史上的原因只有一個諸種原因的總原因,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原因。”新東方在美國上市公募已成歷史事實,其“總原因”必定是充分的。根據俞敏洪的話,籌資并非新東方上市總原因里的首要因素。
辦好外語培訓機構的關鍵條件只有一個:師資。有了教師,租用幾間寒暑期間空置的“階梯教室”,就可以開課了。學生課前交費,教師課后領錢,資本在整個游戲中只是無足輕重的配角。例如,新東方招股章程披露學員在開課前半年已報名交費,賬上的預收學費達到了9位數。它的運營不僅不需要資本的注入,反而可以對外投資(至少可以存銀行吃利息)。
企業制度的本質是根據要素的貢獻和稀缺性而制度化的責、權、利劃分方案。比如供應商收取貨款、債權人獲得本利、員工領取薪酬……資本所得卻要在企業償付一切成本費用之后,即所謂的“剩余索取”。由于資本的不可或缺,并且樂于承擔顆粒無收的風險,所以多數企業均以資本為核心,其它要素環繞配置。投資方被稱為母公司,被投資方則被稱為子公司,它們間的“上下級”關系一目了然。如果子公司要解體出來,必須找到兩筆資本:一是贖身(即Buy out)費用,二是構建新平臺并維持其運營的本錢。總之,資本成為構建并維持企業成一個整體的剛性紐帶。
在新東方等外語教育機構中資本的貢獻不大,其享有的權、利也極為有限。當年,各路“諸侯”名為新東方副校長,但并不在學校拿工資。他們借用新東方的品牌號召力,經營著各自的自留地。通過這種低成本的模式,吸引人才迅速做大,的確是俞敏洪的最佳選擇。但不投資、少投資的方式也使資本的紐帶作用在新東方的構建中缺席。任課教師想的是掙高薪、打短工,且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根本就是兼職掙“外快”的;高層爭的是利益分配、“肥瘦”均衡。資本紐帶的缺失是前些年新東方高層震蕩,數度瀕于解體的根源。解決這個問題才是新東方引進投資機構、海外上市的根本原因。
但將資本這個非必要因素強行引入新東方不是沒有負作用的。當年新東方營業收入(既學員交納的學費)中有80%以上是教師的課時費。當逐利的資本介入后,上述比例降為40%。假設學生的付出一定,資本多拿一點、“知本”必然少得一分。對學生來說性價比下降了,對教師來說被剝削的程度加重了。于是,才華橫溢的新東方講師“換碼頭”有了動機,學生另投明師有了理由,競爭對手的生存有了根據……
那么,新東方有沒有別的路可走呢?有,那就是世界一流大學的非贏利之路,是哈佛、耶魯、斯坦福、哥倫比亞、普林斯頓之路。美國私立高校中非贏利性與贏利性的各占一半,但后者的學術水平和聲望與前者不可同日而語。如果新東方定位于非贏利教育機構,學費可以降低50%、教師待遇還能再提高30%。俞敏洪的身價也許沒有現在高,但新東方與中國一流私立大學卻近了。而且,他仍將是“最富的教師”,收入不會低于哈佛大學校長。歷史沒有假設,新東方選擇了成為上市公司,與哈佛這樣的非贏利大學分道揚鑣了。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