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的進步日新月異,那當年的社會主義兄弟羅馬尼亞呢?
2007年是歐盟成立五十年大慶,歐盟各國人民和政府都在慶祝這一節日。本人是上個世紀末就海歸的老留法學生,但由于工作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歐洲一直是一個揮之不去的情結,對歐洲始終保持著高度關注。
從2007年1月1日起,已經有二十五個成員的歐盟大家庭,又增加了兩個新成員國:位于東南歐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這使得歐盟擁有了插向黑海和亞洲大陸的直接通道。
今年初,在北京國貿CBD東三環的馬路邊上,忽然矗立起了一幅巨大的廣告牌,上面以羅馬尼亞美麗的風景為背景,號召中國人去那里考察、旅游。每每走過,不免令人眼睛一亮,令我們這代人浮想聯翩。哦,羅馬尼亞,一個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曾經離我們“很近”、而最近幾年似乎越來越淡出我們視線的國家,如今儼然已是歐盟大家庭的一個成員,正在以新的姿態向我們走來。
當年冷戰時期,羅馬尼亞曾經“游刃有余”地游走在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幾方面都不得罪。在我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中,《多瑙河之波》、《沸騰的生活》、《斯特凡大公》、《波隆貝斯庫》等羅馬尼亞的電影中那些今天看來是非常普通、甚至可能會被認為是“保守”的男男女女親昵的鏡頭,曾經引起我們這代人多少幻想和沖動!
遙想“文革”期間和后期,文化和娛樂生活都十分貧瘠,外國電影是許多人惟一的消遣和寄托。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朝鮮電影哭哭笑笑,越南電影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電影莫名其妙,中國電影只有新聞簡報”。惟有羅馬尼亞電影摟摟抱抱,最有人情味、最有“看頭”。另外,體操皇后科馬內奇的神勇和前總統齊奧塞斯庫的“神秘死亡”都曾經是國人熱衷議論的話題。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的進步可是日新月異,那羅馬尼亞呢?
就在我每天都對上班必經之路上的羅馬尼亞廣告牌胡思亂想的時候,公司總部來通知,集中全球的各地負責人到羅馬尼亞開會。真是無巧不成書!我自恃有歐盟國家的長期簽證和其它發達國家的簽證和入境記錄,以為去已經成為歐盟的成員國的羅馬尼亞不需要簽證。
幸好,派人到羅馬尼亞駐華大使館打聽了一下,簽證官模棱兩可的回答更讓我覺得應該認真對待。羅馬尼亞簽證除了要提供一般國家簽證所需要的文件、證明之外,還要提供境外保險、酒店和機票訂單。另外,還需要我預備去的幾個地方的內務部都提供意見等等。更糟糕的是,大使館的簽證官還不肯告訴具體的取證日期……看來,加入歐盟之后,羅馬尼亞人的服務意識和態度并未跟上。
布加勒斯特機場的入境檢查官仔細地翻看著我的護照,帶著濃重的口音、面無表情地問:“Where are you from?”我旅途勞累、入境心切,竟然聽成了“Welcome!”,高興地隨口回答“Thank you!”后,便徑直往里面走。沒想到,這位老兄將我不客氣地攔住,又問了一遍“你從哪兒來?”以及“來這里有何公干”之類的廢話,我方才聽懂了,他原來并沒有準備“歡迎”本人。我有些不耐煩了,回答:“我不是有簽證嗎?”入境官竟然也不客氣了,“請你到旁邊等一下。”我想這下壞了,心里想起網上看到的東歐國家的邊防和海關明目張膽索要小費的文章。總算在一番折騰之后,才讓我“順利”過關。
入境時的不愉快很快被羅馬尼亞首都的良辰美景沖得一干二凈。布加勒斯特綠樹成蔭、鮮花環繞,藍色多瑙河的支流——登博維察河宛如青翠的玉帶,將市區分為兩半,并給這座古老的城市帶來幾分靈氣和動感。除了綠草、鮮花之外,布加勒斯特還有許多寬闊的林蔭大道,古老的教堂、修道院和新古典式的優雅建筑,令人賞心悅目。
作為巴爾干地區惟一擁有“拉丁”血統的民族,羅馬尼亞人深受法國文化和傳統的影響,許多人會說法語、并想往法國的生活。許多羅馬尼亞藝術家也在巴黎成名。布加勒斯特市中心的古老建筑和市政規劃都洋溢著濃郁的浪漫、優雅的法蘭西風情,不僅有仿巴黎的“凱旋門”,還有戴高樂將軍的巨大雕塑,矗立在市中心通往機場的路上。布加勒斯特市曾經享有“小巴黎”美稱,國民議會大廈正對面的林蔭道噴泉涌動,被冠之以“香榭麗舍大街”的美稱。由于這些文化上的相近和相通之處,法國企業和產品都在羅馬尼亞占有很大的市場。
然而,導游米哈依爾的介紹,卻使我從眼前酷似巴黎的浪漫和精致中陡然醒悟,被拉回到這個國家“殘酷”的現實中。五十多歲的米哈依爾是一個電腦工程師,會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他對羅馬尼亞和歐洲歷史的見解十分獨特,是我原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顛覆”了許多我原來從國內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固有的看法。而他對來自中國的游客對羅馬尼亞抱有如此興趣,也感到十分驚訝。對我來說,更有意義的卻是與他關于景點導游之外的交流。米哈依爾對目前國家的局勢表示嚴重的不滿,并對往昔充滿了懷念。
我們來到1989年底,齊奧塞斯庫政權倒臺之前,忠于他的治安部隊和群眾激烈交火的“革命廣場”時,米哈依爾的神情陡然變得嚴肅和沉重起來。他指著周圍墻壁上機槍掃射留下的彈眼,不無懊惱地說:“當年,我就在廣場上,親眼目睹了推翻前政權的過程。那時,年輕的我熱血沸騰,以為革命就要成功了,夢想就要實現了。”但是,近二十年過去了,原來在國營企業里擔任電腦工程師、豐衣足食的米哈依爾,并沒有盼來他曾經準備用生命換來的美好生活,而是面臨失業和企業倒閉的危險,以及治安惡化、貧富懸殊、社會保險體系不健全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為了維持生計,米哈依爾不得不出來做兼職導游。即將到退休年齡的他,恐怕很快連導游也做不動了(按人口計算,羅馬尼亞是歐盟第七大國,但經濟總量僅占歐盟的0.8%左右,年均經濟增長率只有5.5%,2004年GDP達731.6億美元,排名世界第49位)。
我聽了米哈依爾的話,頓生同情之心,又無從安慰,便信口說:“今年羅馬尼亞加入歐盟,應該會給貴國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吧。”不想,這更引起了米哈依爾的一肚子無名火:“這只會給那些跨國公司帶來機會,并給那些貪官污吏賤賣公共財產帶來借口,于我們普通老百姓無一好處。”當時,恰逢羅馬尼亞議會正在彈劾“民選”出來的總統伯塞斯庫,政局急劇動蕩,民心思變,卻又十分渺茫。米哈依爾對這類“西方民主”造成的國家政局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表示強烈的不滿,將之同西方國家強加于伊拉克式的“民主鬧劇”相提并論。
夜里,慕名前往著名羅馬雅典音樂堂,傾聽羅馬尼亞著名的埃奈斯庫樂團演奏奧地利作曲家斯特勞斯和馬勒的作品。不想操棒指揮的竟是中國旅歐指揮家王進!世界真是越來越小了!
羅馬尼亞地處歐亞大陸相交的巴爾干半島,歷史上就飽受來自各大列強的入侵和影響,也早已適應了在各大列強之間玩弄平衡的“危險游戲”。哦,羅馬尼亞,愿你一路走好!
(作者曾在法國、日本工作,目前為某跨國公司北京高級管理人,著有《丑陋的歐洲人》、《剎那櫻花——一個中國白領的日本印象》等)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