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賈樟柯”這家公司,分工很明確:賈樟柯主要還是創作,通盤是周強來負責,衡量整個的進出及規劃;辦公室日常有一個制片;電影之外的業務,專門有負責商業項目的部門,包括廣告、宣傳、賈樟柯的出席活動、代言等。賈樟柯更多是牽線搭橋,底下有團隊去執行。“公司化運作最大的好處是,不斷地改善制作條件,做成本核算。”
賈樟柯笑言,周強老給他普及財經知識,教他什么叫融資擴股,“我到現在都沒搞明白。公司拿一些錢做別的(如投資年輕導演的《賴小子》),我也不知道收益會怎么樣。”周強很有心得,尤其是賈樟柯的身價,“他都調查過了,說你就開這個價,高了你不值,低了你不愿意干,你就值這么多。”
賈樟柯仍然年輕,他看到老馬丁•西科塞斯那樣充滿活力,感覺自己才剛剛開始。“我對未來充滿著期待,同時也充滿著恐懼。”他永遠記得,黑澤明在接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時候說:“我拍了這么多年電影,我仍然在探索電影之美。”
賈樟柯,1970年生于山西汾陽,1997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代表作品:
1994年,《小山回家》,獲1996年香港獨立短片及錄像比賽故事片金獎
1997年,《小武》,獲1998年第48屆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大獎、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
2000年,《站臺》,獲2000年威尼斯電影節最佳亞洲電影獎
2002年,《任逍遙》,入圍角逐戛納金棕櫚大獎
2005年,《世界》,獲多倫多影評人協會最佳外語片獎
2006年,《三峽好人》、《東》(紀錄片),獲2006年第63屆意大利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歐洲紀錄片協會與歐洲藝術協會獎
“我只是想講述”
這個國家就好像在蛻皮一樣,新的東西在產生,但是蛻去的那一部分是我比較感興趣的
《中國企業家》:有人說你是中國社會轉型最好的描述者之一,你認同這種評價嗎?
賈樟柯:這種評價也比較粗放。一個電影不可能概括這個社會所有的方面,每個導演有他最軟的地方,那個最軟的地方就是他最想面對的地方。
《中國企業家》:你的電影的意義?
賈樟柯:很多人談到我作品的現實意義、現實主義的方法,但實際上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現實主義,所有東西都是想象的結果。我可能有的只是現實感吧,和對現實的迷惑和憂慮。在這樣一個充滿社會問題和轉型的時候,我們所要緊緊抓住的不單是內容,你要讓更多的人分享美學本身。
《中國企業家》:如何把握眼前的世界?
賈樟柯:我覺得這個國家就好像在蛻皮一樣,新的東西在產生,但是蛻去的那一部分是我比較感興趣的;這并不是說我否定新的東西,而是從美學感情上來說,它能打動我。這幾天我為了《二十四城記》在看景,看到一片片的平房要被拆掉,遠處是新樓,我覺得它是被剝下來的東西,那些工廠也是,它們非常沉默……
《中國企業家》:生活本身也許很無聊、乏味、曖昧、偶然,你是很著迷、欣賞、痛恨還是想超越?
賈樟柯:我想講述,我只是想講述。很多東西是既成事實,你沒有必要超越它,也超越不了,這個社會就是這個樣子的。我要做的并不是評價別人,我覺得毫無意義,問題是說,這種感受需要有人講出來。
《中國企業家》:5部電影有階段性的變化嗎?
賈樟柯:最大的兩個變化是,《小武》是非常天性地拍,什么都不想,最大的一個變化是《站臺》的時候非常自覺地尋找自己的電影方法,另外一個變化就是到《三峽好人》,我覺得這個尋找到了一個積累以后我把它又扔掉了,重新接回地氣、野性。
《中國企業家》:你的細節的秘訣是什么?像《小武》里的BP機、《站臺》里的明信片“花花世界真好”、《世界》里的賬單、《三峽好人》里的鈔票……
賈樟柯:跟思維習慣有關系吧,可能我敏感。我想象電影是從細節、非常具體的東西開始的。或許說,對于細節的重視源于另外一個原因——我對于所謂跌宕起伏的故事非常排斥,我太明白怎么寫觀眾會欲仙欲死,但是我就不愛那么干!
《中國企業家》:有人說第五代借用哲學或文學,你選擇流行歌曲、Flash、短信、廣告是一種反叛。
賈樟柯:我不對他們反叛,因為對誰的反叛意味著極大尊重,我沒有在意。簡單地說,我喜歡的那些東西就好像我喜歡吃鹵煮火燒一樣,我吃著就是舒服啊,味道就是喜歡啊。
《中國企業家》:你被評為青年領袖、時尚先生、XX形象代言人,你是樂于扮演這種角色嗎?
賈樟柯:都是人情嘛!大家都在江湖上,你不能一個人生活。(但你的內心?)我無所謂,什么都改變不了我!
《中國企業家》:能說電影是你的精神自傳嗎?
賈樟柯:要說準確一點,我覺得是我精神的需要。我在生活里面非常多的時候非常軟弱,我只有拍電影的時候才勇敢。我總想勇敢,所以就得拍電影。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