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震撼世界》、《大敗局2》、《不祥之兆:21世紀的中國和西方》等
書評

大時代下的個體歷史
文/李翔
費正清曾經在回憶錄中有些得意地說,自己的中國名字非常好,“正清”正是一個很好的歷史學家的名字。而有些西方人的中文名字則起得有些拙劣,比如被派往中國擔任駐華商務監督的英國貴族律勞卑,中文意思是“卑鄙無恥的小人”。
Peter Hessler給自己取的中文名字是“何偉”。作為一名在中國生活了十年以上的自由作家(為《國家地理雜志》、《大西洋月刊》等供稿,是《紐約客》首位駐北京特約作者),何偉拋棄了浮光掠影的美國記者常有的優越感和偏見,不做西方對中國大而無當的主觀評判,以中國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來折射社會變化及面臨的問題。
他的第一本書《江城:長江邊的兩年》(River Town,1998)出版后備受歡迎。《江城》描述何偉在重慶涪陵做英文教師的兩年生活。他通過一個普通小城的居民和學生的眼睛,觀察中國發生的重大事件,從香港回歸到三峽工程。他甚至拿他們來討論莎士比亞和羅賓漢。他認為中國人擁有更好的詩歌教養,因為幾乎每個人都能背得出幾首非常棒的古詩。
1999年,何偉去了北京,給《華爾街日報》做助理,薪水不高,卻讓他有足夠的時間去四處旅行,觀察中國。他和雅寶路上的小販聊天,到南京去參觀中山陵,到深圳去看自己的學生,到安陽去看古城,到丹東去感受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差異……
《甲骨:一次穿越中國歷史的旅程》(Oracle Bones)就是何偉在旅行中觀察中國的結果。他敏感地抓住了甲骨這個記錄遠古、占卜未來的隱喻。《甲骨》入圍2006年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獎項,是《時代》評選的最佳亞洲圖書之一。何偉的新書,將繼《水城》關注地理、《甲骨》解析歷史之后,將目光投向中國的經濟。
2006年海外出版的寫作中國的圖書中最吸引人的另外一本是FT駐中國記者金奇寫的《中國震撼世界:饑餓之國的崛起》(China Shakes the World:The Rise of a Hungry Nation,獲當年的金融時報/高盛最佳商業圖書獎)。
這是典型的新聞記者的寫作方法。金奇關注的是“鋼鐵沙皇”沈文榮等中國震撼世界的典型商業人物,或者是對自己的油田被政府兼并心懷不滿的異議分子。他描述的是諸如中國在伊朗的石油戰略這樣的大問題,而何偉則從沒有試圖打擾過這些大人物。
沈文榮們的故事是中國奇跡中張揚的一面,他收購了德國的老牌鋼鐵廠,將它一塊一塊搬回中國。Emily的故事則是中國奇跡中被隱藏的細節。她是何偉在重慶的學生,和男朋友分手,來到深圳,在郊區的一個工廠打工,住宿舍,被男老板誘惑……
兩者同樣讓人動容。對于現代的游吟詩人而言,描述大時代下的平凡個體,展現出足夠的細節,能帶來很強的表現力。
《中國震撼世界》
[英]詹姆斯•金奇 著
Weidenfeld & Nicolson出版社2006年3月版
危險的“個人欲望”
文/金錯刀

欲望能殺人?
2003年,科龍電器在顧雛軍的治理下已恢復正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1.7億元。但是,接下來,顧雛軍進行了瘋狂的收購行動,他說自己的夢是成為第三代家電領袖。
2002年,這是德隆擴張速度最快的一年。唐萬新說,“但凡拿我們的生命去賭的,一定是最精彩的。”
2003年,順馳董事長孫宏斌在一次論壇上說,“我們的中長期戰略是要做全國第一。”從2003年9月到2004年8月間,全國各地的開發商都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順馳圈地風暴。
這些都是《大敗局2》中的案例企業,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受挫于膨脹的“個人欲望”。作者感慨:觀察20多年來的中國企業敗局,可以發現,很多企業的崩塌都不出意外地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違背了基本的商業規律;二是企業家個人欲望的膨脹。他把視野放在那些獨特的中國式語境,如政商博弈等,《大敗局2》也把研究重心放在企業家的個人素質分析上。
從企業家精神的角度來看,《大敗局2》中的9個案例,失敗根源之一就是膨脹的“個人欲望”,他們迷失在自己駕駛的“欲望號列車”上。
企業家“欲望膨脹”癥狀之一是,很難分清“野心”與夢想到底有什么區別。當孫宏斌要做全國第一時,當趙新先要做全球第一中藥企業時,他們自己心里可能是懷揣夢想,但是,缺乏節制的夢想而形成的非理性,反過頭來產生了反噬。與此對應的是,華人首富李嘉誠的自我節制意識可能被很多人忽視,當李嘉誠被問及個人的常青之道時,他說,“我經常反思自問,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偉的夢想,但我懂不懂什么是有節制的熱情?”
企業家“欲望膨脹”癥狀之二是,大行其道的“工程師+賭徒”商業人格,他們有著較好的專業素養,同時更有著不可遏止的賭性。
企業家“欲望膨脹”癥狀之三是,狂熱于進攻,疏忽于加強防守的管理。如果孫宏斌滿足于在天津當地產大王,如果戴國芳不去長江邊建大鋼廠,如果宋如華專心經營一個軟件園,如果顧雛軍買進科龍后再不從事其它收購,也許這些敗局將不會發生。
“欲望”是如此的危險,以至于人們只關注到好的一面,中國企業家正是靠著對成就的渴望和志在必得的決心取得了成功。但是,“欲望”也有不好的一面,人力資源公司HAY集團在一份《勒住你的成就欲》的報告中提出警告:企業高管或者整個企業如果不顧一切地強調任務和目標,例如營業收入或銷售額,長此以往反而可能損害業績。
有人問F1速度之王邁克爾•舒馬赫:“賽車最關鍵的技術是什么?”
他說:“剎車。”
《大敗局2》中的諸多真實場景表明,那些忽略“剎車”的企業家往往墜入車毀人亡的險地。還會有《大敗局3、4、5……》嗎?
《大敗局2》
吳曉波 著
浙江人民出版2007年4月版
書訊
《中國CEO:20位世界
商界領袖的自白》
本書是對20位跨國企業高級經理人和金融顧問的訪談,涉及可口可樂、BP、GE、微軟、索尼、麥肯錫等,他們的經歷及親身所感的中國經濟生活和文化。
[美]安東尼奧•弗爾南德茲 勞利•安德伍德 著
約翰•威利出版社2006年4月版
《不祥之兆:21世紀的中國和西方》
中國在變化,西方對中國的認識也在不斷調整。過去感嘆中國的經濟奇跡,甚至發出“中國威脅論”,現在又津津樂道于中國新的危機及解決辦法。
[英]威爾•哈頓 著
自由出版社
2006年11月版
《魅力攻勢:中國的軟實力是如何改變世界的?》
作者是卡內基中國項目訪問學者,系統梳理了中國軟實力如何在亞洲及整個世界發展,同時提醒美國正視中國影響力提升的現實。
[美]約書亞•科蘭滋克 著
耶魯大學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創新的力量》
《快速公司》雜志十年最具創意的商業理念,你可以讀到湯姆•彼得斯的“個人品牌”,吉姆•柯林斯的“基業常新”。時代在變,創新的精神和力量是永恒的。
[美]柯林斯 彼得斯 等著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7年4月版
《行棋無悔》
從“棋行天下”到“行棋無悔”,格力電器把“淮地事件”、“濱江事件”以及與同行競爭者、代理商們的博弈真實袒露,董明珠把這一切稱為“斗爭哲學”。
董明珠 著
珠海出版社
2007年1月
《華為四張臉》
又一華為人解密華為。作者記錄了華為過去11年的國際化進程,總結了華為成功的所謂十大法寶,還回顧了“巨大中華”的前世今生,李一男如何被老東家打敗等。
張貫京 著
廣東經濟出版社
2007年4月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