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波音兼并了麥道,為了防止復合材料技術外泄,波音對麥道十年前在中國建立的組裝廠進行了徹查。當時上文提到的專家呼吁加強對復合材料的研究,可惜并未得到有關方面的響應。四五年后,中航一旗下的制造廠一批負責人到波音787制造車間參觀,令他們最為震憾的是,“按波音用復合材料制造的飛機,我們根本不會造飛機了。”從2002年開始,對復合材料技術的渴求在航空工業界越來越強烈。為此,今年6月15日,美國政府重申了出口管制,其中一項就是限制“某些復合材料”流出。“我想不久歐盟也會有類似的管制。”上文提到的專家說道,“對于先進的技術,誰也不會讓別人學會的。”

這位專家據此推斷,在此次轉讓中,“空客所謂的‘工廠與A350新型飛機項目的復合材料工作包一起轉讓,以便接盤公司可以進行新的技術投資’,很可能只是誘餌。”
作為國防科工委旗下的企業,中航一集團目前的財務狀況并不為外界所知。在最近的中航一集團公司2007年度峰會上,中航一集團總經理林左鳴曾透露,2006年中航一集團實現實現利潤和收益35.8億元,同比增長55%。盡管目前關于競購可能動用的資金量級還沒有確切的消息傳出,但中航一承受的資金壓力可想而知。中航一集團分管資本運營的副總經理顧惠忠近期透露,到2010年,中航一希望在國內資本市場融資超過300億元,海外融資100億元,并構建10大業務板塊。顧惠忠稱,中航一今年計劃完成包括“中航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58廠)、北京百慕航材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內4家企業的首發上市。
如果承受這樣的財務壓力競購六家工廠,既不能提高設計能力,又不能學到先進的復合材料技術,中航一的意圖不禁令外人費解。
一些業界人士表示對于中航一的并購效果并不看好。“可以想象,歐洲國家的工會組織一定會給并購者制造無比多的麻煩,這些傳統行業的產業工人的力量非常強大。”一位對歐洲空客進行多次考察的業界專家告訴《中國企業家》,“他們會在天氣酷熱的七八月份,休一次長假,盡情的玩樂、揮霍一空。回來上班時就要求漲薪金。如果裁員,短期內付出的代價會更大。”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屢屢遭遇工會門檻,空客能否越過這一泥潭,似乎并不令人樂觀。“最為關鍵的是,不能把競購的工廠和設備帶回中國,境外運營歐洲的工廠意味著什么?”
“就像買一個芭比娃娃,你把這個小可人兒買回家,你要給她買最為時尚的衣服,你要給她一個最大的House,你還要給他找個‘男朋友’,還沒有完,后來你會發現原來給她置辦的不時尚了,潮流早變了,一切重來……總之煩擾不斷。”
翻看中國民航制造業的跨國并購史,走得最遠的是2003年德隆唐氏兄弟試圖花費2000萬歐元收購德國仙童道尼爾飛機制造公司。其時這家德國公司是世界上第三大支線飛機制造商。隨著德隆系的崩塌,這次并購不了了之。
“我們曾研究過仙童道尼爾轉讓的728型客機的核心技術資料,感覺到德隆被忽悠了。”一位資深專家對《中國企業家》說,“中國指望從別人那里變相換技術,換回來的總是‘芭比娃娃’,最后只會讓自己掉進‘資金黑洞’。”
承受著不被看好的壓力,中航一此次收購會中途改道嗎?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