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10年后,東亞通過構建更具競爭力和創新性的經濟體,已完成了自身的蛻變,但現在東亞必須轉向應對其成功帶來的國內的挑戰,包括不平等現象、社會凝聚力、腐敗、環境退化等。
10年前的一場金融危機(1997-1998年)讓東亞“四小龍”低下了它們高昂的身軀。許多人都預言這場危機暴露出的結構性缺陷(如腐敗、任人唯親以及裙帶關系)必然導致這一地區經濟發展的停滯,就像20世紀80年代中期拉美國家債務危機之后出現的情形一樣。拉美國家在那之后經歷了十多年的經濟困境,人們預期東亞新興市場國家將面臨同樣的境遇。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1998年之后東亞地區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非常強勁:國內生產總值翻了一番,年均增長率超過了9%,2005年的國內生產總值以現行匯率計算達到了4萬億美元。

其他經濟指標同樣令人印象深刻:出口不斷增長,占到全球總額的五分之一,平均每年超過2萬億美元,東亞已經成為世界上最開放的貿易區。東亞地區還是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目的地,外匯儲備接近1.6萬億美元。資本市場持續發展,國內金融部門的資產達到了9.6萬億美元。與1998年相比,該地區貧困人口減少了3億人(以人均每天消費不低于2美元為標準衡量)。中產階級在經濟事務中開始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整個地區都在推進有利于商業發展的改革,并且對未來的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一個經濟復興時代正在東亞地區展開。恰如歐洲在文藝復興時期通過知識的重新發現獲得了新的思想和經濟發展,現在的東亞越來越重視創新。在貿易與金融、觀念與技術、城市發展、居民理財以及公共部門需求等許多領域,東亞地區的變化速度都令世人矚目。2005年,東亞的經濟規模將重新占到全球經濟的40%,東亞曾經在1820年取得過這一重要地位,然而此后便開始進入一個長時期的衰落過程。
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經濟發展似乎很難長久維持,但是為什么東亞地區有這么多國家都獲得了成功(除了朝鮮和緬甸之外)呢?鑒于這些國家之間的差異如此之大,很難用所謂“共同的經濟特征”作出全面解釋。東亞的新興市場國家既包括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也包括僅有250萬人口的蒙古。人均收入從不到400美元的老撾,到人均收入達到24000美元的新加坡。中國的香港可能是世界上最自由放任的經濟體,而越南卻是為數不多的社會主義國家。這里到底發生了什么?是否有所謂的“東亞獨有特征”導致了該地區經濟的長期增長呢?
已經有大量的文獻試圖去回答上述問題。引用最多的可能是世界銀行在1993年出版的《東亞奇跡》一書。這本書最后總結到,愿意進行實驗并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來調整政策是東亞國家取得經濟奇跡的一個關鍵因素。那么今天這些國家是如何根據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和該地區的深刻變化來調整其政策的呢?
中產階級的壯大
在1990年代,東亞國家新興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2萬億美元(參見圖1),現在已經達到了4萬億美元。如果再加上澳大利亞、日本和新西蘭,這一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9.5萬億美元,接近世界的四分之一。由于經濟的持續增長,這一地區有越來越多的國家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一旦越南達到了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很可能在2010左右實現),那么東亞地區將有超過95%的國家成為中等收入國家。東亞地區的未來將主要取決于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和表現。盡管本書的內容涵蓋了東亞所有新興國家,但主要還是針對這一地區的中等收入國家,即中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
一個必須正視的事實是,東亞作為一個中等收入地區,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去尋找成為富裕國家的發展戰略。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收入水平的變化必然意味著增長方式的轉變。研究顯示,有兩種趨勢推動著產業部門增長方式的轉變。從一方面來看,隨著國家變得越來越富裕,對產品多樣性的需求就會增加,而且許多產品將在國內生產,這將推動產業部門的多元化發展。從另一方面來看,只有在專業化分工上取得成功,國家才會變得越來越富裕。究竟哪一種趨勢占主導地位,這是一個實證問題。研究者普遍認為,答案取決于生產中規模經濟相對于消費中對多樣化的喜愛的程度。
東亞的新興工業化經濟體已經成功地完成了轉軌過程,從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邁入了富裕國家的行列,這充分表明,在合適的環境條件下,采取正確的政策,就能夠順利實現這一轉軌過程。從亞洲內部的情況來看,經驗顯示,所謂低收入國家在制造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富裕國家在知識經濟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現象并沒有那么明顯。新興的工業化經濟體仍然在制造業領域保持優勢,甚至是在相當成熟的產業中也是如此;而中國和印度知識經濟的成功發展經驗則說明,在知識經濟領域,富裕國家也并不是獨家壟斷者。對于中等收入國家而言,問題的關鍵是如何跨越這兩種戰略模式。
中國:東亞核心動力
中國正成為另一版本的“東亞奇跡”,中國是東亞地區最主要的經濟體之一,國內生產總值占東亞發展中國家的一半,出口占三分之一。特別是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作為一個快速發展的市場為亞洲國家的出口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同時,中國也是一個主要的競爭者。東亞地區的政策制定者們都在重新思考其國家戰略,以便應對中國的經濟增長。
中國在東亞復興的故事里占有非常獨特的地位:巨大的國土面積,對大陸經濟的高度開放以及地區化傾向。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4年超過日本成為東亞最大的貿易國。對東亞國家來說,中國已經成為它們主要的貿易伙伴國。中國是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市場和最大的進口國,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國。在過去的十多年里,中國的進口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長,進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了34%,這一比例超過或接近另外兩個最大的經濟體日本(9%)和美國(12%)的三倍。中國從東亞的進口數量超過其進口總額的一半以上。正是由于中國,東亞的貿易有一半以上發生在區域內部,一體化水平幾乎與歐盟處在同一水平。
多數分析人士認為東亞的地區貿易是市場推動的,而不是地區主義的產物,更準確的說是地區化的副產品。是真實的經濟力量而不是任何政治上的考慮導致東亞走向地區化,更不是亞洲金融危機后對全球化的對抗性反應。
自1990年代以來,東亞的經濟圖景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這一地區的經濟規模巨大,收入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東亞現在比任何時候都要開放,地區貿易發展迅速。與此同時,東亞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也在不斷增長。東亞先是加入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現在又在進行地區一體化。中國在東亞的發展進程中占據著中心地位,但是東亞地區合作的制度框架相對而言還不成熟,各種特定安排很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我們從這一系列復雜問題的管理中能夠學到哪些經驗呢?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