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東亞在地區一體化和地區合作方面,圍繞著貿易自由化、早期貿易協議里“糾纏不清,亂成一團”的復雜條款、對外國投資者的稅收優惠以及新的地區金融安排等諸多問題上都存在激烈爭論。
在現實政策的制定過程中,東亞在地區一體化和地區合作方面,圍繞著貿易自由化、早期貿易協議里“糾纏不清,亂成一團”的復雜條款、對外國投資者的稅收優惠以及新的地區金融安排等諸多問題上都存在激烈爭論。經濟學家對上述許多問題的爭論貢獻很少,換句話說,他們從東亞的成功中所學到的東西要遠遠多于他們所教授的東西。新古典增長模型關于如何取得經濟成功的“萬靈藥方”——宏觀經濟的穩定、儲蓄、開放和教育——似乎無法再為政策討論提供真知灼見。
因此,有必要簡單了解這些現代經濟理論,這其中包括新國際貿易理論(貿易包括什么?)、新增長理論(什么使得富裕國家能夠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其增長速度甚至常常超過貧困國家或中等收入國家)、新經濟地理理論(增長出現在哪里?)等等。這些理論有一個共同的核心:通過放松規模穩定收益假設并強調規模經濟,就能夠用更符合現實的方法來解釋復雜的市場。規模經濟是指當生產規模上升后,生產成本將會下降的一種趨勢。圖2簡單總結了產業組織、國際貿易、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地理學等新理論的基本原理。
規模經濟在東亞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規模經濟的原因之一是產品市場。產量的增加(行業層面的規模經濟)會帶來效率收益。大生產商能夠降低宣傳、營銷和產品開發等單位產品生產的固定成本,由此形成更大的規模經濟(公司層面的規模經濟)。當公司相鄰集聚時,它們不僅能夠創造出專業化水平更高的中間產品市場,而且降低了運輸成本(積聚效應)。
我們不難發現,所有這些因素都在東亞地區發揮著作用。一個突出的例子是中國南方小城東莞。在過去25年的時間里,這座城市一直保持著年均25%的增長率,經濟總量是1980年的144倍,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它充分利用了規模經濟效應,并且通過采取良好的公共政策避免了經濟發展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新國際貿易理論
新國際貿易理論最初是要解釋為什么貿易更多發生在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之間,而不是發生在收入水平和要素稟賦差異很大的國家之間。這一現象在東亞地區越來越明顯,因為該地區的大部分貿易都發生在中等收入國家之間。新國際貿易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在產品專業化日益發展的過程中,規模經濟作為一個附加因素決定著出口什么和進口什么。經濟學家認為貿易越來越不僅依賴于要素稟賦差異(傳統比較優勢),而且越來越依賴于生產中的規模經濟(現代競爭優勢)。
新國際貿易理論提出的貿易與新技術和產品多樣化緊密相關的觀點是對傳統理論的重大修正,在傳統的貿易理論中,貿易主要反映了要素稟賦的差異。這一新理論對行業內部之間的貿易做出了解釋,因為在同一行業內部也存在細微的產品差異,但是這些產品是在不同國家里制造的,因此,它們就會進行貿易。新國際貿易理論還解釋了中間產品貿易,其原因在于中間產品越來越多于最終產品,而產品的日益多樣化恰恰出現在中間產品生產階段。
由于規模經濟效應,貿易導致潛在的市場范圍不斷擴大,技術優勢得到充分利用。更多的貿易機會鼓勵了生產的專業化。同時,專業化生產者會進行更多的創新,創新又會推動貿易的進一步擴張。新國際貿易理論的洞見之一就是貿易涉及新產品或者多樣化產品的交易。如果制造新產品的能力依賴于現有的產品多樣化程度,那么就會出現技術擴散,從而推動貿易和增長。
新經濟增長理論
新經濟增長理論首先認識到,在標準的新古典經濟學中,很少涉及到企業家。企業家創造新的思想、技術、市場和商業模式。為此,企業家應該獲得回報。
新增長理論通過引入了企業家獲得部分經濟回報這一變量來解釋在真實的經濟世界里創新是如何發生的。這一理論試圖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60%的出口增長是來源于新產品,而不在于更大規模地生產同一商品?新增長理論首先將用于創新的資源數量與新思想的產出聯系起來,然后再研究新思想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同的模型強調了這些關鍵聯系的不同側面。這一理論的主要觀點是創新需要努力,思想對于各類產品和要素的影響不同,同時又能夠被許多人運用。即使在生產產品時思想不能免費使用,但可以免費且廣泛地使用已有思想去創造新的觀念。在任何情況下,社會所積累的知識可以無限增長。與之相反,僅僅依賴于人力和資本積累的增長模型則被嚴格限制在一定范圍內。
新經濟地理學
新經濟地理學主要研究公司對所在地的選擇。在地理模型中,公司傾向于將生產集中在一個地方,這樣就可以獲得公司層次上的規模經濟。同時,為了減少運輸成本,公司會盡量靠近客戶和供應商。當市場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之后,市場就會將其他公司吸引到同一個集中地,形成“積聚效應”或者是地理結合帶優勢。積聚使新公司更容易進入,競爭更加激烈。但是,積聚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即所謂的“灰塵、犯罪和時間浪費”。
新經濟地理學認為歷史非常重要。一個國家如果已經擁有大量的制造行業,這意味更大的市場和更多的潛在進入機會,供應商更愿意落戶到這個國家,這樣,初始優勢就會不斷加強。
這是最初解釋東亞地區產地遷移的經濟模型的核心觀點,后來被形象地比喻為雁陣模式。根據這一模型,一個領先的經濟體(日本)開發了新的技術和生產能力,但它會將生產轉移到勞動力更便宜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成熟產業會轉移到相對落后的經濟地區,而領先經濟體則集中發展更為高級和復雜的產業。這一模型曾被用來解釋東亞四小龍(香港、韓國、新加坡和臺灣)的發展。
雁陣模式的缺陷之一是它集中強調了產業之間的產地轉移和相互貿易,而沒有解釋產業內部的貿易活動。同時,這一模型也無法解釋為什么有些產業(如服裝和紡織業)向低工資國家轉移的速度很快,而其他產業(如汽車產業)卻相對較慢。這種勞動成本決定論意味著一個經濟體會很自然地沿著事先確定的同一軌跡發展,但這只能產生趕超,而不是取代,因此,其中的政策含義非常有限。
與此相比,新經濟地理學帶有更少的決定論色彩。這類模型的特點之一是多重均衡,即初試條件的微小變化可能產生重大影響。歷史和運氣在公司選擇落戶于哪個城市和國家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現有的經濟規模沒有被充分利用,那么公司所落戶的地區將一直擁有競爭優勢,并且會讓工人獲得更高的工資。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政策制定者如此關心國家競爭力了。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