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各國雖已從十年前的金融危機中復原甚至取得出人意料的增長,但其金融體系遠未成熟、變量巨大
8月11日,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等機構在北京舉辦了“亞洲金融危機十年后的機遇與挑戰”中韓經濟研討會,中韓兩國政府官員、學者就經濟結構轉型、經濟全球化、經濟金融一體化及全球化進程中亞洲國家的經濟發展等問題展開討論。
大家的共識是,在經歷了十年的復原和發展后,亞洲經濟特別是東亞三國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加快區域經濟與金融一體化步伐,從而改善當前全球貿易體系、金融體系的不平衡狀況,緩解全球經濟潛在的下一波危機。
討論會給人留下的另一個感覺是:過去,中國在工業化道路、產業政策上對韓國道路多有借鑒與跟蹤;而今后,中國對一些問題的解答將對東亞乃至其他一些亞洲國家形成示范效應,大家都在看中國,比如如何縮短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差距、如何改善政府對私營經濟的監控、如何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等等。而這些問題的解決,歸根結底都需要依托一個強大的、且日趨一體化的亞洲金融市場。
《中國企業家》將參會的謝平(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李稻葵(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CHO Hong-Rae (韓國投資證券研究所所長)的發言選登在此。
10年的金融成果
只有在創新和改革當中,才能更好地防范金融風險和危機。這是一個意識的轉變,但是這一個轉變經過了10年
文/謝平
亞洲金融危機10年以來,中國金融增長速度比GDP增長速度快得多。貨幣化、資本化的發展在過去十年都是幾倍于中國GDP的發展。過去10年,中國的金融改革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項改革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當時大家都說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行了。到現在,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三家銀行初步做到了財務重組和上市。這三家銀行現在在H股和A股市場,他們的價格能夠反映出投資者對銀行改革基本上是認可的。
第二項改革是人民幣匯率的改革。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認識到匯率體制的重要性,對匯率體制進行了改革。從2005年7月21日開始,人民幣不再盯住單一美元,而是采取了一攬子貨幣,實現有管理的匯率浮動制度。從2005年7月到現在升值幅度基本上每年升值4%。
另外,人民幣可兌換也邁出了很大的步子。像QFII等是人民幣可兌換的重要步驟。按照國際標準,43項資本交易項目,中國完全可以兌換的是11項,較多限制的是11項,嚴格管制的只剩下6項。
第三項改革是加強金融監管。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1.分業監管。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中國把銀行證券保險完全由人民銀行一家監管分成三家,特別是成立了保監會和銀監會。證監會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前成立的,但是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人民銀行把證券公司的監管交給了證監會。中國金融機構是分業經營,監管也是分業監管,目前為止,這個體制沒有變。
2.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金融監管越來越多跟國際標準靠攏。比如說資本重組的監管,比如說中國會計制度是按照國際標準走,比如說透明性標準,比如說外部審計。中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深刻地認識到國際標準的重要性。這三大監管部門跟國際合作越來越多,監管的理念和具體的標準也跟國際標準靠齊,這是亞洲金融危機重要的啟示。
3.合作。現在中國的金融監管不僅僅是跟國際合作,內部合作也在考慮。就是3+2協調,三個監管部門加上中央銀行和財政部。
4.資本市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十年也是中國資本市場有實際性發展的十年。無論從上市公司,還是從市值來看,規模都非常大,剛剛超過GDP的市值。這里面最重要的一項改革,就是股權分置。因為產權制度特殊原因,中國股票分成可流通部分和不可流通部分,現在打通了。
還有,10年前,大家說起金融期貨,感覺非常可怕,就說先不做,先關掉。但是現在觀念發生了改變,專門成立了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所,好多理念都改了。只有在創新和改革當中,才能更好地防范金融風險和危機。這是一個轉變,但是這一個轉變經過了10年。
化解金融風險,中國何為?世界何為?
世界金融體系必須采取更加公平的制度,使得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有立足之地
文/李稻葵
中國在應對上一次亞洲金融危機時有三個重要的經驗。
第一,我們有著比較靈活的宏觀經濟狀況。這包括:1.我們有靈活的用工制度,我們可以大幅度削減用工;2.產品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3.中國市場可以允許新興企業快速進入市場。國有企業到2004年的時候,累計減少用工崗位高達4%。從1997年開始,工人的工資沒有發生太大變化,使得中國保持比較充分的競爭力。
第二,中國政府還是能夠比較有效的實施各式各樣的調節政策來應對金融危機。我們有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有其他相關的政策。比如說,大幅度的增加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數,翻了兩番,達到過去的四倍。
第三,中國政府一直加快進行金融體系的改革,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到目前為止也都是非常謹慎地對待資本的流動,建立了有效的防火墻減少資本市場波動對企業運營的影響。中國政府也非常充分地認識到了緊急救援的重要性。在金融危機的過程當中,對商業銀行實現緊急救援是很重要的,如果銀行發生了問題,金融危機會很快把危機的影響擴展到其他的產業。中國政府非常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亞洲金融危機過程當中,中國政府并沒有把商業銀行擠垮,而是給予商業銀行一些幫助,使他們渡過危機。
中國面臨什么樣的潛在風險:1.傳統的金融風險,這是由于國際收支引發的匯率危機;2.日本式的金融風險,這主要是由于資產泡沫破裂帶來的風險。無論是哪一種金融風險,對中國來說都是非常危險的,特別是第二類金融風險。
那么,我們采取什么措施來減少金融風險呢?有兩個重要的國內舉措,中國一直在做:第一,減少微觀層面的金融風險,即由個體企業產生的金融風險。我們來看一下投資,每年企業大約有40%投資于固定資產,其中70%是企業的自籌資金。顯然,如果中國的企業不謹慎、不小心做投資決策,他們就會給自己帶來金融風險。所以,我們有必要完善企業制度,防止管理人進行過度投資,股東應該有這樣的權利。應該說,目前的負債規模是可以接受的,還是可以控制的。但是,很多中國企業到海外借貸,借了大量美元來進行人民幣投資,他們想利用人民幣的升值。這個問題很危險,因為誰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外債。
第二,對宏觀金融風險的控制。這也是政府主要的政策重點。這里面包括政府更加注重對整體宏觀經濟的把握,防止經濟過熱。
對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必須采取緊迫的措施,采取更加公平的制度,使得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有立足之地。
現在,世界經濟對中國并不友好。首先,中國經濟在全球分工中處境尷尬,一方面中國是原材料進口大國,另外一方面又跟其他國家在制造市場上進行競爭,還面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特別是來自于美國和歐盟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壓力。其次,是知識產權問題。從歷史角度看,中國這樣的窮國沒有多少知識產權,一般是免費獲得知識產權,但是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目前中國正在支付相對比較高的價格獲得知識產權。典型的例子是DVD,DVD銷售收入的20%是用來支付專利費的。
結束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