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去年相比,我國的再融資規則并沒有發生變化,無論是發股還是發債,同樣要求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于百分之六。
但今年以來,隨著外部輿論環境的轉變,再融資開始縮量:讓市場一直擔心的平安天量再融資,據悉還沒有上報證監會;1—4月公告再融資的公司不少,但上報的并不多,目前在監管層等待審核的公司只有40多家,創歷史新低;即使再融資方案獲批,也有不少公司沒有真正實施計劃……
再融資似乎并沒有傳說中恐怖,無論是制度監管還是用腳投票,市場環境還是輿論導向,都對再融資行為起著約束作用,但是今年以來,人們對再融資的恐懼與厭惡并沒有隨著再融資的縮量而有所改變。
這實際上說明了投資人對上市公司管理層的不信任:不相信管理層對投資項目的選擇,不相信投資項目將會帶來回報,不相信管理層能夠給予投資者穩定的股利回報……資本市場有個存在的前提假設,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管理層的利益和股東利益保持一致,如果沒有這個“一致”,資本市場的基礎也就發生了動搖。
在A股市場上,再融資往往與“圈錢”甚至“惡意圈錢”的表述相關聯,這正是不信任的體現。股東不信任管理層,實質上是公司治理的問題。證監會發布的《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報告》指出了我國公司治理中的弊端:部分控股股東直接干預上市公司事務;部分上市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似”;部分國有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嚴重;部分上市公司高管人員的勤勉盡責意識淡薄。
所以,增強公司透明度,改善公司治理結構,打造負責任的上市公司,或許才是解決再融資難題的關鍵。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