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分別計算功能系數、成本系數和價值系數,填寫題中表21和表22。 表21 評分結果表 評價對象 A B C D E F 功能得分 修正得分 功能系數 A × 4 5 0.233 B 0 × 2 3 0.143 C 0 1 × 3 4 0.190 D 1 1 1 × 5 6 0.286 E 0 0 0 0 × 0 1 0.048 F 0 0 0 0 1 × 1 2 0.095 合 計 15 21 1
表22 價值系數表 評價對象 功能系數 投資概算(萬元) 成本系數 價值系數 A 0.238 1800 0.36 0.661 B 0.143 1210 0.242 0.591 C 0.19 880 0.176 1.08 D 0.286 710 0.142 2.014 E 0.048 220 0.044 1.091 F 0.095 180 0.036 2.639 合計 1 5000 1
2、從上表中價值系數進行分析:C和E的價值系數接近1,說明功能與成本大致相當,可以認為該功能塊比較合理,無須改進。A和B功能塊的價值系數均小于1,說明其成本比重大于其功能比重,應列為改進對象。D、F部件的價值系數均大于1,也應列為價值工程工作的改進對象。 3、投資總額控制在5000萬元,按功能系數重新分解總投資額,計算各功能塊的投資額的變化,見表23。
表23 部件 功能系數 目前投資概算 成本系數 價值系數 按功能系數分配概算投資額 應增減概算投資額 按功能系數目標投資額 按目標投資額增減投資指標 ⑴ ⑵ ⑶ ⑷ ⑸ ⑹=⑵×5000 ⑺=⑹-⑶ ⑻=⑵×4500 ⑼=⑻-⑶ A 0.238 1800 0.360 0.661 1190 -610 1071 -729 B 0.143 1210 0.242 0.591 715 -495 643.5 -566.5 C 0.190 880 0.176 1.080 950 70 855 -25 D 0.286 710 0.142 2.014 1430 720 1287 577 E 0.048 220 0.044 1.091 240 20 216 -4 F 0.095 180 0.036 2.639 475 295 427.5 247.5 合計 1 5000 5000 4500 第(2)中,通過價值分析確定了A、B、D、F為改進對象。根據上表的(2)和(6)進行分析: ①A的功能系數較大,主要應考慮在保持現行設計的功能不變的情況,通過設計變更、材料代換等,降低其建造成本。 ②B的功能系數并不大,也就是它在項目中的功能并不是特別重要,但占據了大量的投資份額,不僅要考慮除低其建造成本,更要考慮減少其功能,使得項目投資能大幅度下降。 ③從功能系數分析,D是一個重要的功能,但現有方案中其所耗費的投資比較低,一種可能是其方案比較合理,建造成本較低;另一種可能是現有方案中設計標準偏低,可增加該功能塊的投資,提高設計標準,使項目對市場更有吸引力。 ④從功能系數看,對該項目來說,F是一個并不太重要的功能,同時價值系數也較大,可考慮在保持在現有投資額不增加或增加額不大的情況下,能進一步完善F功能塊。 4、業主要求的4500萬元投資限額目標,按功能系數將其分配到各功能塊,目標投資額增減指標見表23的計算結果。從計算的結果來看,實現投資額降低目標的主要工作對象還是在A和B兩個功能塊上。 五、 1、計算NPV值,比較最優方案。 NPVA=-5000+(1600-400)(P/A,15%,10)+200(P/F,15%,10)=1072(萬元) NPVB=-6000+(2000-600)(P/A,15%,10)=1027(萬元) 所以NPVA>NPVB>0,表明方案A、B均可行,且方案A優于方案B。 2、計算差額投資內部收益率并比選方案。 設i1=12%,i2=14% △NPU(i1)=[-6000+(2000-600)(P/A,12%,10)]-[-5000+(1600-400)(P/A,12%,10)+200(P/F,12%,10)]=66(萬元) △NPU(i2)=[-6000+(2000-600)(P/A,14%,10)]-[-5000+(1600-400)(P/A,14%,10)+200(P/F,14%,10)]=-10(萬元) △IRR= i1+△NPV(i1)/[△NPV(i1)+|△NPV(i2)| ]×(i2-i1)=13.7% 因為△IRR=13.7%<i0=15% 所以投資小的方案A為優。
六、 1、計算自行車收入彈性系數,如表24所示。 表24 自行車收入彈性系數 年份 較上年收入增長 (%) 每萬人自行車消費 (臺/萬人) 每萬人自行車消費增長(%) 收入彈性系數 1997 62 1998 28.5% 67 8.1% 0.28 1999 26.7% 73 9% 0.34 2000 21.4% 77 5.5% 0.26 2001 22.6% 83 7.8% 0.35 2002 24.8% 88 6% 0.24 2、計算2010年自行車需求量。 1997~2002年自行車消費收入彈性系數為0.24~0.35,平均為0.29,取2010年為0.29的彈性系數。以2002年為基數,2010年人均年收入增長88%,則每萬人自行車消費增長: 收入增長比例×收入彈性系數:88%×0.29=25.5% 則2010年每萬人自行車需求為: 2002年自行車消費量×需求增長=88×(1+25.5%)=110(臺) 2010年當地人口=2002年人口數×(1+年人口增長速度)8=10×(1+0.4%)8=33(萬) 則2010年當地自行車需求量: 733萬人×110臺/萬人=8.06萬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