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 【考點】本題考查哲學都基本問題。 【解題思路點撥】列寧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指出“當然,就是物質和意識的對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在這里,僅僅在承認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的這個認識論的基本問題的范圍內才有絕對的意義。超出這個范圍,這種對立無疑是相對的。”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A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哲學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都關系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指物質和意識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都問題,第二指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根據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都不同回答,哲學可以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都基本派別。唯物主義把世界都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都產物。根據對上述基本問題第二個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可知論認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認識或不能被完全認識的。 2.【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真理的檢驗標準。 【解題思路點撥】真理的本性是主觀和客觀的一致,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物質活動,只有實踐才能把主觀認識和客觀實在聯系起來從而判明主觀和客觀是否一致,判明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D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實踐之所以能夠作為真理的檢驗標準,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的特點決定的。 首先,從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發展規律的正確反映,本性在于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所謂檢驗真理就是檢驗人的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這種檢驗就要把主觀認識同客觀實際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對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標準,既不能是思想理論本身也不能是客觀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社會實踐。 其次,從實踐的特點看,實踐是人們改造世界的客觀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點。人們遵循著一定的認識去實踐就可以引出現實的結果,把主觀的東西變為客觀的東西。所以,實踐的直接現實性的特點是作為檢驗真理標準的主要根據,使它成為最公正的審判官,具有最高的權威。是不是真理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得到最終的證明。 3.【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社會結構。 【解題思路點撥】社會經濟結構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結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結構指生產方式,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狹義的經濟結構指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經濟結構反映的內容是生產關系,表現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經濟結構是社會有機體的骨骼系統,是全部社會關系的基礎。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B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規定并反映了社會的基本結構的性質和基本面貌,涉及社會的基本領域,囊括社會結構的主要方面。社會基本結構主要包括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三部分,其中經濟結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結構指生產方式,包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狹義的經濟結構指經濟關系或經濟制度。政治結構指建立在經濟結構之上的政治上層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及設施和政治組織。文化結構主要指以經濟結構為基礎并反映一定社會經濟和政治的社會意識形態,即文化上層建筑。社會基本矛盾實際上也就是社會基本結構要素之間的矛盾。 4.【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人的本質屬性。 【解題思路點撥】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本質在于人的社會性質,從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在于社會勞動;從人與人相區別的層次上,人的本質在于社會關系。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C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人的現實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又一重要觀點。它告訴我們,人不僅作為“類”與動物有本質的區別,而且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本質區別;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而不是自然屬性;人的本質屬性表現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特別是經濟關系中;人的本質是變化、發展的而不是永恒不變的。這一觀點強調了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要求人們從一定的社會關系包括階級關系中去認識和把握一定群體和個人的本質和作用。在一定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上或者不同的社會關系中,具有不同社會屬性的個人或群體,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5.【答案】C 【考點】本題考查貨幣流通規律。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根據貨幣流通規律的公式來計算,即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貨幣流通速度。題目中去年商品價格總額為24萬億元,貨幣量為3億元,因此,去年貨幣流通速度為=8萬次/年。若今年該國商品價格總額增長10%,今年的商品價格總額則為24×(1+10%)=264萬億元,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今年流通中的貨幣量為264/8=33億元。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C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貨幣流通有其自身的規律,指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所需貨幣量的規律。它取決于三個因素:一是參加流通的商品數量,二是商品的價格水平,三是貨幣的流通速度。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的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其中,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商品的價格水平,這是金屬貨幣作為流通手段時的貨幣流通規律。在紙幣流通的情況下紙幣的發行量與流通中所需金屬幣量相適應,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就會造成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通貨膨脹。 6.【答案】A 【考點】本題考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活動的調節和干預的實質。 【解題思路點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它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并沒有根本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它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加強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掠奪,更好地保證壟斷資產階級獲得高額壟斷利潤,更有利于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A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是壟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自身范圍內的部分質變,是科技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程度進一步提高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的必然結果,它標志著資本主義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首先,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其次,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有利于緩解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促進社會經濟較為協調地發展。再次,使勞動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最后,加快了這些國家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進程。 但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并沒有根本改變壟斷資本主義的性質,它的出現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內的經濟關系調整,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壟斷資產階級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 7.【答案】B 【考點】本題考查資本構成理論。 【解題思路點撥】資本的構成可以從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兩個方面考察。從物質形式上看,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量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式上看,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的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表示。題目中只涉及到由于預付資本的價值總量因價格上漲落發生了變化,并未涉及到資本的技術構成所發生變化,所以資本技術構成和資本有機構成都不變,變化都是資本價值構成。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B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在資本主義企業內部資本家投入到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資本,從自然形式上看總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構成的。在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存在著一定比例,這個比例取決于生產技術的發展水平。生產技術水平愈高,每個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就愈多;生產技術水平愈低,每個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數量也就愈少。這種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所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式上看,資本可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這兩部分資本價值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在資本的技術構成和資本的價值構成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一般來說,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資本的價值構成,技術構成的變化往往會引起價值構成的相應變化,而價值構成的變化通常反映著技術構成的變化。這種由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來表示。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一般趨勢,這是由資本的本性決定的。隨著資本積累而產生的失業是由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所導致的。 8.【答案】D 【考點】本題考查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重要觀點。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是純知識點的記憶。1925年,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D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中國共產黨1922年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指出中國革命基本任務是反帝反封建,提出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口號。孫中山在1924年將三民主義發展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國民黨建立了聯盟,結成了革命統一戰線。在統一戰線內部出現了以鄒魯、謝持為首的西山會議派思想。孫中山去世后又出現了以戴季陶為首的戴季陶主義。他們歪曲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反對國共合作,破壞革命。在統一戰線外部出現了曾琦、李璜為代表的國家主義思想,攻擊社會主義蘇聯和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農民同盟軍的問題。鄧中夏、李大釗、瞿秋白、毛澤東探索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毛澤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一文概括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提出有一個過程,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黨開始形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是主要標志。《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開篇就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二、多項選擇題 17.【答案】ABCD 【考點】本題考查意識的能動作用。 【解題思路點撥】本題只要圍繞“下列名言中符合意識能動性原理的是”分析回答即可。經過分析,被選項中的表述都是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了意識的能動性原理,故全選。 【相關知識點鏈接】唯物辯證法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依賴于物質并反作用于物質。意識都具有能動性,能動性是指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實踐能力和作用。正確的思想意識能夠指導人們采取正確的行動,促進事物的良性發展;相反,錯誤的思想意識會引導人們采取錯誤的行動,對事物發展產生阻礙甚至破壞作用。 18.【答案】ACD 【考點】本題考查思想理論創新。 【解題思路點撥】思想理論創新必須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思想理論創新具有普遍指導意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產物,在實踐中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關注基層群眾生活實踐的需要,關注民生,尊重人民群眾的訴求。解放思想不是打破一切理論的約束,而是打破一切僵化的、教條的理論約束,所以B選項表述錯誤。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ACD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要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精神,不斷推進理論創新,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要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為各個方面的創新提供指導。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如果因循守舊,停滯不前,我們就會落伍,我們黨就有喪失先進性和領導資格的危險。實現理論創新,必須使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在理論創新問題上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和思想方法,理論創新必須服務于、落腳于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和一切工作的創新都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大興求真務實之風。 19.【答案】AC 【考點】本題考查科學技術的作用。 【解題思路點撥】科學技術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對于推動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極大推進了社會歷史的進步,并對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促進了人類思維方式的變革。題干中科學技術不是歷史變革中的唯一決定性力量,所以B選項錯誤。自主性力量是運用科技的勞動者,科學技術只能是間接的生產力,所以D選項錯誤。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AC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科學技術特別是科學技術革命是“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馬克思對科學技術的偉大歷史作用作過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認為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學技術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和社會的巨大進步。首先,對生產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一,改變了社會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其二,改變了人們的勞動形式。其三,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特別是導致產業結構發生變革。其次,對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最后,促進了思維方式的變革。 20.【答案】AB 【考點】本題考查人的價值。 【解題思路點撥】個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歷史長河中的一個環節和鏈條,個人只有融入社會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同時,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又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所以,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價值的實現是統一的,個人價值的實現是一個歷史過程。C項是利己主義的人生觀,是錯誤觀點。D選項錯誤應排除。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人的社會價值指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人的個人價值指社會對個人的滿足。人的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是相互統一的,不可分割的。這要求一方面社會應盡可能地創造條件,滿足個人的合理需要;另一方面個人也必須努力對社會盡義務、擔責任,盡可能地為社會多作貢獻,實現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貢獻與滿足的統一。只講對社會的貢獻不講滿足個人合理需要,或只講滿足個人需要而不肯為社會貢獻,都是對人的價值的片面理解。當個人價值同社會價值發生矛盾時,個人價值自覺地服從、維護和實現社會價值。 21.【答案】BCD 【考點】本題考查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二重性。 【解題思路點撥】資本主義信用制度的二重性,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加速了經濟危機的爆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矛盾發展和解體要素的形成。但不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發展才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所以A選項錯誤。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BCD選項。 【相關知識點鏈接】信用制度都發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生產力的發展與世界市場的形成,并由此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信用危機具有雙重性,在促進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加速了經濟危機的爆發。加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部矛盾發展和解體要素的形成,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又加深了商品經濟運行中的矛盾。 22.【答案】ACD 【考點】本題考查勞動力價值的構成。 【解題思路點撥】勞動力價值包括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于生產其勞動力;勞動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于延續勞動力的供給;勞動者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生產技術而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于提供適合資本主義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B選項不是其價值構成。因此,本題正確答案是ACD. 【相關知識點鏈接】像任何商品一樣勞動力商品也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但勞動力是特殊的商品,其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點。“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價值決定的。”包括三個部分:(1)維持勞動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2)為維持勞動者家屬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3)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由于勞動力價值的構成包含著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國家或在同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勞動者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和構成也是有區別的,所以勞動力價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一旦勞動力價值降低到這個界限以下,勞動力就只能在萎縮的狀態下維持。 34.【答案要點】(1)材料涉及的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有: ①體現了現象和本質的辯證關系。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本質是事物內在的、穩定的、必然的聯系。現象表現本質,本質決定現象。材料中華佗對癥下藥正是透過現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質。 ②體現了聯系的普遍性。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客觀的,材料中華佗正是看到了病癥和病因之間的聯系,成功地尋找到治療的方法,藥到病除。 ③體現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材料中華佗針對癥下藥正是對二者病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結果。 ④體現了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原因和結果的關系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材料中,兩個患者的病癥都是有各自的原因引起的,華佗正是認識到了其病因對癥下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 (2)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這個故事對我們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深刻的啟示。 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人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正確認識事物。 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只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找到正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以后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解決方法,真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考點】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哲學現象與本質的關系,聯系普遍性,矛盾特殊性及其因果關系知識點。 【解題思路點撥】該題用華佗治病的故事考查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相關原理,并分析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意義。這同往年中用一個材料考查考生多個哲學原理一樣,考查考生對知識點都綜合運動能力做到活學活用,今年都考題仍堅持了這一考試宗旨。 (1)第一問要看清楚是考查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這就要求考生從唯物辯證法知識點中回答這一問題,分析材料中觀點,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分。在華佗對癥下藥的故事中唯物辯證法中都透過現象看本質,聯系的普遍性與客觀性、矛盾的特殊性與因果聯系相關知識點及其內涵。回答這一觀點要運用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分析材料。 (2)第二問要看清楚本題是考查材料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啟示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的作用。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只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正確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正如材料中華佗治病一樣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藥到病除。 【相關知識點鏈接】(1)現象與本質是辯證統一的,既對立又統一。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根本性質。現象表現本質,本質決定現象,要求人們通過對事物現象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認識過程,不斷深化對事物本質的認識。 (2)聯系的普遍性與客觀性。聯系是指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和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系,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與多樣性。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普遍聯系的原理,要求人們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系,確立整體性、開放性觀念,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系。 (3)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指具體事物在其運動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就要求我們在具體實踐中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也是我們正確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關鍵。 (4)客觀世界的因果聯系是辯證的,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辯證地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分析存在和發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結果,可以增強人們活動的自覺性、預測性和調控性。
|
考研最新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考研政治歷年真題精析(5) |
|
閱讀下一篇:考研政治歷年真題精析(7) |
|
|
報考直通車 |
·2011年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 |
·【訪談實錄】2011考研政治真題點評 |
·2011年考研政治科目試題及答案解析匯總 |
·考研教育網:2011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解析 |
·文都徐之明版2011年考研政治試題參考答案 |
·文都版2011年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 |
·2011年考研政治押題預測:法律基礎部分知識框 |
·2011年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原理概論押題預測 |
·2011年考研政治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押題預測 |
·2011年考研政治毛澤東思想概論押題預測 |
·2011年考研政治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押題預 |
·2011年考研政治分析題試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