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課程  書店 學校  題庫 論壇  網校  地方分站: 北京 | 上海 | 鄭州 | 天津
報名咨詢熱線:010-51268840、51268841
 考研網
考試動態 報考指南 考研知識: 資料下載|考研經驗|院校招生|專業碩士|考研輔導 考研教材 考研論壇 考研下載
 數學: 真題|模擬題|學習指導|講義輔導  英語: 真題|模擬題|學習指導|講義輔導  政治: 真題|模擬題|學習指導|講義輔導  專業課試題  網絡課程  在職研
地區信息

2011考研時事政治熱點精粹:統籌區域發展

作者:   發布時間:2010-12-18 10:01:10  來源:育路教育網
  • 文章正文
  • 網校課程
  • 資料下載
  • 育路攻略
  • 論壇

    育路教育網特別為您搜集整理2011年考研政治輔導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取得一個好的成績!

    2011考研政治《近代史綱要》沖刺考點(1)

    中國近代史綱要涵蓋了中國包括“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夜—風云變幻的八十年”(1940至1919)、“從五四運動到新中國的成立——翻天覆地的三十年”(1919至1949)和“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輝煌的歷史征程”(1949至2007)三段近170年的歷史。

    由于該科目覆蓋面廣、記憶難點多、易混淆內容多,萬學海文政治輔導名師結合2011年考研大綱總結出了史綱部分十章的易考點,以此來方便考生在最后沖刺階段更好的記憶和復習。

    第一章易考點總結

    第一章反對外國侵略的斗爭主要包括兩部分:外——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內——低于外國武裝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一、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及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演變。

    1、中國封建社會的特點

    (1)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經濟占主導的地位。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并與家庭手工業牢固結合的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

    (2)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制度。

    (3)中國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的特點是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長制,突出父權、夫權、君權。

    (4)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思想體系以儒家思想為核心。

    2、資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1)1840年,應該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中國歷史的發展從此發生重大轉折。

    (2)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清政府的失敗而告終。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接著,相繼簽訂了中英《虎門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

    通過這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應該等西方列強在中國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權。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的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質的變化。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起點。

    3、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

    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是封建社會。鴉片戰爭以后,隨著外國資本—帝國主義的入侵,中國社會發生了兩個根本性質的變化:其一,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半殖民地的中國;其二,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

    4、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

    近代中國社會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5、兩大歷史人物及其關系

    (1)主要矛盾決定了近代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

    (2)他們之間是相互區別又緊密聯系的:

    a、前一個任務是民族革命,后一個任務是民主革命。

    b、前一個任務為后一個任務掃除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后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最終目的和必然要求。

    二、抵御外國武裝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1、人民群眾的反侵略斗爭

    (1)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的反侵略武裝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甘屈服和勇于斗爭的英雄氣概。

    (2)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后期,太平軍曾多次重創英、法侵略軍和外國侵略者指揮的洋槍隊“常勝軍”、“常捷軍”。

    (3)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義和團及部分清軍與之展開殊死戰斗。

    2、愛國官兵的反侵略斗爭

    (1)1884年8月,法艦進犯臺灣基隆,同年10月,又進犯淡水,都被督辦臺灣事務大臣劉銘傳指揮守軍擊退。

    (2)1885年3月,在中越便捷鎮南關(今友誼關),年近70的老將馮子材身先士卒,率部勇猛沖殺,大敗法軍,取得鎮南關大捷。

    3、邊疆危機和瓜分危機

    帝國主義侵略的最終目的,是要瓜分中國、滅亡中國。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爭奪和瓜分的圖謀,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后達到高潮。

    4、義和團運動與列強瓜分中國圖謀的破產

    (1)帝國主義列強經過反復爭吵、協商,最后認定,還是暫緩瓜分中國,而采取保全清政府為期共同的統治工具,實行“以華治華”,對自己更為有利。

    (2)包括義和團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強烈反抗,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和滅亡中國的圖謀,這是根本原因。

    5、反侵略斗爭的失敗及其原因

    從1840年至1919年的80年間,中國人民的反侵略戰爭,都是以中國失敗、中國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跳躍而告終的。其原因,從中國內部因素來分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社會制度的****,二是經濟技術的落后。而前者則是更根本的原因。

    6、民族意識的覺醒

    鴉片戰爭以后,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開始普遍覺醒。

    (1)“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和早期的維新思想。

    a、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1841年,他組織翻譯了英國人幕瑞的《地理大全》,編成《四洲志》一書。

    b、魏源在1843年1月編成《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御外國侵略。開創了中國近代向西方學習的新風。

    c、19世紀70年代以后,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同時也要求吸納西方的政治、經濟學說。如鄭觀應在所著《盛世危言》中大力發展民族工商業,同西方國家緊系“商戰”,實力醫院,實行“君民共主”制度等主張。這些主張具有重要的思想的意義。

    (2)救亡圖存和振興中華。

    a、1895年,嚴復寫了《救亡決論》一文,響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號。

    b、甲午戰爭后,嚴復翻譯了《天演論》,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進化論思想,為危機意識和民族意識提供了理論根據。

    c、1898年有人回執了一幅《時局圖》,更形象地表現了當時中國面臨的瓜分危機。

    d、民族危機激發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孫中山1894年11月在創立革命團體興中會時就喊出了“振興中華”這個時代的最強音。

考研最新熱貼: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報考直通車
 
報名時間:2010年10月10日——10月31日網上報名,
11月10日——11月14日現場確認。
報名地點:報名地點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招生辦
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一般在高校設報名點。
考試時間:2010年1月10日、11日初試,3月試復試。
                       MOR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更多>>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第一 |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86 | 在线观看AV不卡网站永久 | 亚洲欧美久久网站 | 亚洲午夜福利片 | 日韩午夜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