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綜合:國民經濟形勢的產業分析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6-15
國際上一般根據社會生產活動歷史發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進行劃分:產品取自于自然界的部門稱為第一產業;對初級產品進行再加工的部門稱為第二產業;為生產和消費提供各種服務的部門稱為第三產業。但是,對于各種具體行業應劃歸哪一產業,各國并不一致。我國一般以農業為第一產業,以工業與建筑業為第二產業,除此之外的各行業都算作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又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主要包括商業、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飲食業等;第二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主要包括金融、保險、房地產、公用事業等。關于各項產業及其內部各行業的詳細劃分,本書第二章將作深入介紹,這里主要就各產業對經濟運行的影響及其自身發展規律作一闡述。
(1)農業發展狀況分析①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我國有一句話俗語,叫做"民以食為天",它形象地表示出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具體地說,農業對于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表現在四個方第一,產品貢獻。農業部門向各非農部門提供足夠的糧食以支持其發展,并且提供一些農產品作為非農部門發展的原料。
第二,市場貢獻。在多數發展中國家,農業是國內工業品的主要市場。農業對于工業品的需求既包括消費品,也包括生產資料。在較發達國家或發達國家,盡管農業相對比重有所下降,但由于其絕對規模仍非常龐大,所以仍能為工業生產提供廣闊市場。
第三,要素貢獻。農業總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此,農業對于儲蓄和投資有重大影響;另外,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還是增加工業城市人口的主要來源。
第四,外匯貢獻。農產品的出口可以為國家換回大量外匯,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由于工業相對較落后,農產品和其他初級產品的出口是獲得外匯的重要來源。
正因為農業對于經濟發展有著如此巨大的影響,因此一旦農業發展停滯,那么不僅工業等非農業部門發展所需的產品與要素得不到保證,而且還會影響人民的基本生活,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對經濟發展極為不利。所以,投資者必須對農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了解當前農業形勢的基本特點。
②對當前農業經濟形勢的總體判斷可從兩方面進行。一是主要農產品供給狀況,包括糧食產量、棉花產量、油料作物產量、畜牧產品及水產品產量等。由于這些產品不僅是人民生活的基本必需品,還是工業生產的重要原料,因此,其產量與價格的變動將會引起經濟較大的波動。二是農民收入增長狀況。作為工業產品的主要市場,農民收入的相對增長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工業產品的產量及其類型。同時,農民收入的相對增長程度還將影響農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
進行上述兩方面的分析主要是通過比較歷年來主要農產品產量、農民平均收入等指標,計算其增長情況,并將這一結果與國民經濟增長率進行比較以觀察農業發展的趨勢。至于對下年度農村經濟基本走勢的預測仍應從上述兩方面著手,根據分析所得結果,結合可能影響農業生產變動的各種有利或不利因素進行。一般說來,導致農業生產發生較大波動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災害、國家對發展農業的重視程度及采取的措施、主要農產品進出口狀況、農業生產資料供給狀況、農業生產技術革新等。
(2)工業發展狀況分析 工業生產發展是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工業發展水平與工業化程度是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因此,工業形勢的好壞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整體經濟形勢的好壞。
反映工業發展狀況及工業化程度的標志很多,但從世界各國工業發展的一般趨勢與基本特點來看,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①工業總產值及其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隨著經濟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在保持農業總產值絕對規模增大的前提下,工業總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應不斷增大。這是判斷工業形勢的主要依據。
②工業結構變動的特點,即輕工業生產增加值與重工業生產增加值分別在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依據工業化階段理論,工業結構的演化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為重工業化階段,即工業由輕工業為中心向以重工業為中心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為高加工度化階段,即在重工業化后期,工業結構又表現為以原材料工業為中心的發展向以加工、組裝工業為中心的發展演化;第三階段為技術集約化階段,即在工業結構"高加工度化"的過程中,一方面所有工業部門將采用越來越高級的技術、工藝和實現自動化,另一方面以技術密集為特征的尖端工業蓬勃發展。因此,對當前工業結構所處的階段有一明確認識,是判斷工業形勢的必備條件。
③基礎產業發展狀況。能源、重要原材料和鐵路運輸等產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如果這些部門的發展不能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就會形成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不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基礎產業發展狀況是判斷工業發展以至經濟發展潛力的重要依據。
④企業組織結構狀況。一方面,體現在產業、產品集中度方面。一些規模經濟要求較高的行業,如鋼鐵、汽車等支柱產業,其生產企業的規模應大而集中,才能保證規模生產,獲取規模效益。如不能達到這一要求,那么這些行業必然成本高、效率低。另一方面,體現在地區間、企業間的合理分工與專業化協作。那種企業"大而全"、"小而全"和地區部門分割、自成體系的狀況,顯然不符合現代化大生產的要求。
⑤工業經濟運行的質量。工業經濟運行的質量主要是通過工業總產值、全員勞動生產率、利稅總額、利潤總額、工業產品銷售率、流動資產周轉次數、企業虧損面與虧損額等指標體現出來的。通過對這些指標的動態對比以及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間的對比,再結合前面所做分析,可以綜合反映工業形勢的各個方面。
(3)第三產業發展狀況分析 第三產業作為為生產、生活和社會提供服務的各個部門的總和,對保證第一、第二產業的順利運行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經濟的發展必須以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為依托。具體地說,促進流通環節保持順暢、通過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服務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生活質量、引導和滿足不斷增大的社會需求是第三產業的根本任務和基本發展方向。
第三產業門類眾多,在構成國民經濟的各部門中,大部分都屬于第三產業,其中,商業飲食、運輸郵電、金融保險等是第三產業的主要行業。在對第三產業發展狀況進行分析時,應給這些主要行業以特別重視。
分析第三產業發展狀況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①第三產業總量及其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是體現一國經濟發展水平與經濟結構狀況的重要標志。西方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一般達到70%以上,而我國這一比例較低,1994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僅為32.7%,但從增長速度來看,我國第三產業連續幾年都保持在9%左右,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比以前也有較大提高,說明我國第三產業發展非常迅速。
②商業飲食、運輸郵電、金融保險等第三產業主要行業發展狀況。這些行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骨干力量,雖然并不直接創造生產力,但由于這些部門的存在,使直接物質生產部門的生產能順利進行,生產能力得以充分發揮。因此,其發展狀況能在相當程度上體現整體經濟形勢。另外,第三產業作為非物質生產部門,對經濟波動的敏感性很強,所以通過觀察第三產業這些主要行業的發展變狀,能夠較為及時地掌握經濟運行可能發生的變化,對這些主要行業的考察可從兩方面進行:一是其自身增加值的增長幅度;二是其在第三產業中所占比重的變化。
③第三產業發展與其他產業特別是工業發展的關系。第三產業作為生產和消費的服務部門,必須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為工業、農業提供完善的服務體系,否則其存在就失去了意義。
④第三產業領域里的改革和管理。這一點對于我國尤為重要。由于第三產業在我國發展較晚,起點不高,因此一方面金融、運輸、郵電等行業還未形成充分合理的市場競爭機制。
另一方面,絕大多數商品經營和價格放開后,交易和價格行為缺乏規范,市場制度建設滯后,流通秩序混亂。此外,房地產市場、證券市場、金融機構、期貨交易等方面,尚待加強規范化管理。這些問題的存在,將在短期內阻礙第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