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脂將在震蕩中尋求上漲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06-16
2011年,油脂市場迎來首個開門紅。臨近年末,國儲植物油拍賣政策暫緩及加息政策提前落地,穩定了投資者信心,而近期阿根廷干旱天氣對作物生長的憂慮以及原油價格再次突破90美元/桶又極大地提振了做多熱情。
后市而言,在通脹壓力依然較強的大前提下,政策調控意愿不會降低,調控措施還會陸續出臺,短期內會壓制油脂價格漲勢,但由于進口成本推升,油脂價格的底部區間不斷抬升,上漲趨勢難以改變,因此更多是在震蕩中尋求上漲。
拉尼娜氣候對南美洲大豆(4531,46.00,1.03%)生長影響依然較大,從而提振國際大豆價格,推升國內豆類進口成本。近期阿根廷公布的周度作物播種收割進度報告顯示,大豆播種面積為 1442.7萬公頃,播種率為77%,低于去年同期的82%,且大豆生長區干旱問題依然存在,至少持續影響2011年整個春季并且可能催生第二次拉尼娜現象。由于拉尼娜氣候的影響,阿根廷大豆產量已經從先前預期的5200萬噸到5400萬噸下調至4400萬噸到4500萬噸左右,而整個南美地區的大豆產量可能下滑1000萬噸左右。在南美洲大豆產量可能減少的利多提振下,國際大豆價格節節攀升,截至目前,美豆價格已經創出今年新高,逼近1400美分/蒲式耳,進口成本已經達到4600元/噸,比國內大豆價格高出500元/噸,進口豆油(10756,230.00,2.19%)價格在11100元/噸以上,而國內豆油價格在10300-10400元 /噸。在此情況下,國內豆類價格將會在進口成本推動價格底部不斷抬升。
大豆到港量減少有望緩解國內供應壓力。據最新一期的USDA周度出口裝船報告顯示:截至2010-12-31的一周內,周出口裝船量僅僅為91.4萬噸,周比下滑36.17%。其中,對華裝船量為51.49萬噸,周比下滑44.12%,同比下滑43.83%。并且USDA出口銷售報告頁顯示,截至2010年12月23日當周,大豆出口銷售共計94.82萬噸,位于 90-130萬噸預估區間的下沿,而上一年度大豆出口銷售較之前一周下滑了20%。其中主要是中國采購積極性的降低。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國去年11月以來出臺的相應物價穩定措施,使得豆油、豆粕(3423,32.00,0.94%)價格出現回落,而進口成本不斷上升,由此導致油廠壓榨利潤大幅縮水,紛紛選擇停機,大豆需求降低。
近期位于澳大利亞東北部的昆士蘭州連降暴雨,引發近幾十年少見的洪澇災害,造成重大損失。而昆士蘭是澳大利亞小麥(2560,2.00,0.08%)、大麥的主要產區,一般昆士蘭中部地區的小麥收獲時期為9-12月,但大量降雨和洪水已令部分地區的收獲延誤,因為在過分潮濕的土地上無法使用收割機械。目前澳大利亞2010/11年度小麥收割工作已經完成了75%,但是收獲時間比正常晚了四到五周,并且惡劣天氣也可能導致澳大利亞小麥質量急劇下滑,加上美國冬小麥產區天氣干燥,今年全球制粉小麥供應情況令人擔憂。而在2010年7月時,俄羅斯高溫干燥天氣使得當地小麥受災,引發了一波牛氣沖天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