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2.2.1.天然濕地 ⑴河流濕地 ①永久性河流:包括河流及其支流、溪流、瀑布,平均寬度≥10m,長度>5km。 ②季節性河流:季節性、間歇性、定期性的河流、溪流、小河,平均寬度≥10m,長度>5km。 ③泛洪平原濕地:河水泛濫淹沒的河流兩岸地勢平坦地區,包括河灘、泛濫的河谷、季節性泛濫的草地。 ⑵湖泊濕地 ①永久性淡水湖 常年積水的淡水湖泊。 ②季節性淡水湖 季節性或臨時性的泛洪平原湖。 ③永久性咸水湖 常年積水的咸水湖。 ④季節性咸水湖 季節性或臨時性積水的咸水湖。 ⑶沼澤濕地 ①草本沼澤:植被蓋度≥30%,以草本植物為主的沼澤。 ②高山濕地:包括分布在高山和高原地區的具有高寒性質的沼澤化草甸、凍原池塘、融雪形成的臨時水域。 ③灌叢濕地:以灌木為主的沼澤,植被蓋度≥30% ④森林濕地:有明顯主干,高于4m,郁閉度≥0.2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澤。 ⑤內陸鹽沼:由一年生和多年生鹽生植物群落組成,水含鹽量達0.6%以上,植被蓋度≥30%。 ⑷祁連冰川 2.2.2.人工濕地 ⑴水產池塘:魚、蝦養殖池塘。 ⑵水塘:包括農用池塘、儲水池塘,一般以行政村為單位,連片面積≥2 hm2。灌溉地:包括灌溉渠系和稻田。 ⑶農用泛洪濕地:季節性泛濫的農用地,包括集約管理或放牧的草地。 ⑷蓄水區:水庫、攔河壩、堤壩形成的面積大于8 hm2的儲水區。 ⑸鹽田:曬鹽池、采鹽場等。 ⑹稻田 3.濕地的功能 ⑴提供水源 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⑵補充地下水 我們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⑶調節流量,控制洪水 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⑷保護堤岸,防風 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被可以抵御海浪、臺風和風暴的沖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和海岸,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如果沒有濕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會遭到海浪的破壞。 ⑸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 濕地有助于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藥、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于毒物和雜質的沉淀和排除。此外,一些濕地植物像蘆葦、水湖蓮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再現實生活中,不少濕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地,這一過程能夠提高水的質量,有益于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⑹保留營養物質 流水流經濕地時,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被濕地植被吸收,或者積累在濕地泥層之中,凈化了下游水源。濕地中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 ⑺防止鹽水入侵 沼澤、河流、小溪等濕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過多抽取或排干濕地,破壞植被,淡水流量就會減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減少了人們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的淡水供應。 ⑻提供可利用的資源 濕地可以給我們多種多樣的產物,包括木材、藥材、動物皮革、肉蛋、魚蝦、牧草、水果、蘆葦等,還可以提供水電、泥炭薪柴等多種能源利用。 ⑼保持小氣候 濕地可以影響小氣候。濕地水份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氣,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⑽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濕地是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徒、越冬的場所,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物種。 ⑾航運 濕地的開闊水域為航運提供了條件,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主要依賴于此。 ⑿旅游休閑 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游、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蘊涵著豐富秀麗的自然風光,成為人們觀光旅游的好地方。 ⒀教育和科研價值 復雜的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的動植物群落、珍貴的瀕危物種等,在自然科學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 4.濕地脆弱性評價 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水源的穩定性。水文條件能直接改變濕地的物理化學性質,進而影響到物種組成和豐度、第一性生產力、有機物質的積累和營養循環(劉厚田 1996)。水導致獨特的植物組成,但限制或增加種的豐度。靜水濕地或連續深水濕地的生產力都很低。通常有高能量的水流,或有脈沖性水周期的濕地生產力最高。在積水覆蓋的條件下,其基質長期處于還原狀態,限制了微生物的數量和活性,較高的生物量得不到充分的分解,有機物質便以泥炭的形式積累儲存起來。土壤-水界面的交互作用,使濕地土壤以還原性質為主的同時,在其表層有一薄氧化層,承擔著濕地物質的化學轉化和營養循環,構成濕地生態過程的重要一環。可見,濕地生態系統的一切生態過程都是以固定的水文為基礎的,正是由于其系統結構對水文條件的依賴性,濕地生態系統才濕得如此脆弱,以致于一旦失去水,其系統面貌便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不同類型的濕地的脆弱性有所差異,高水能濕地中由于有機質積累很少,只要其水源被截斷,其生態系統類型就迅速轉變;如果水源恢復,系統就會基本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如吉林省西部向海附近的蘆葦濕地,在干旱年份沒有水源的情況下,形成大片的堿蓬群落 ,而在豐水年份,地面被積水覆蓋后,蘆葦群落便得以迅速恢復。而低水能的濕地,由于具有保水性能的泥炭層的存在,可以對氣候的干濕變化在系統內部進行調節,其生態敏感性則相對較低;除此之外,泥炭沼澤對閾限內的排水亦有較強的恢復能力。 |
環境影響評價師輔導科目 |
主講老師 |
精講班 |
考題預測班 |
報名 |
||
課時 | 試聽 | 課時 | 試聽 | |||
周建勛 |
40 |
![]() |
10 |
![]() |
||
丁淑杰 |
![]() |
10 |
![]() |
|||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 | 丁淑杰 | 40 | ![]() |
10 | ![]() |
![]() |
環境影響評價案例分析 | 馮老師 | 40 | ![]() |
10 | ![]() |
![]() |
環境影響評價師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 2012年環評師濕地生態脆弱性評價及環境保護2 |
|
閱讀下一篇:2012年新大氣導則實際運用過程中常見問題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