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成考專起點政治必看馬哲論述題五
來源:育路成人高考發布時間:2011-09-28
2011年成人高考專起點政治輔導資料
1、試述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是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及其意義。
(1)認識的辯證運動過程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不斷反復和不斷發展的過程,也就是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矛盾運動過程,人們認識的任務就是要求它們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題目:試述認識運動的總規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
(2)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是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同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的客觀實際相符合,而不是離開具體時間、地點、條件的抽象的永恒的符合。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是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相符合的正確認識,是在社會實踐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和客觀事物發展的一定過程的正確認識,人們不可能超越實踐和事物發展的歷史階段,去追求和實現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
(3)隨著客觀過程的發展和實踐活動的向前推移,已經形成的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統一又會變得不統一,這就要求人們的認識必須與時俱進,隨著實踐和客觀事物的發展而發展,實現與變化了的客觀實際相符合的新的統一。總之,這種統一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4)人們的認識落后于或超越于客觀實踐和事物的發展階段,都是離開了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之間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這樣就會犯右傾保守主義或“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造成損失。
右傾保守主義錯誤:陳獨秀――認識落后于客觀事物和歷史的發展,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王明――超越了客觀事物和歷史的發展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一天等于二十年等。
2、試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及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意義。
(1)科學是人們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技術則是自然科學知識在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科學技術雖不是生產力的獨立要素,但當它滲透到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之中,就會引起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勞動者發生重大變化,并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生產迅速發展。
(2)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不僅是一般的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因為:
①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生產力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素。在古代,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主要依靠人們體力勞動;在近代,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經濟的增長,主要因素仍然是資金、勞動力和資源的投入;而當代,科學技術因素在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的比重中超過一半,有些地區和部門甚至高達60%—90%.從而,科學技術因素成為與古代和近代生產力相區別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科學技術已全面滲透到生產力諸要素之中。無論是勞動者技能的提高,勞動工具的變革和創新、勞動對象的開拓,還是生產力諸要素的合理配置,生產活動最優化的組織管理,都是通過科學技術的作用來實現的。科學技術與生產已經一體化了,已經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杠桿。
③科學技術對現代社會生產的發展具有主導作用和超前作用。科學技術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從一定意義上說,它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3)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意義。
①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重大貢獻;
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發展科學技術提高到戰略性地位,認識“科教興國”的重要性。
③現代科學技術對發展生產力的巨大推動作用,要求我國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發揮科技人員的作用,把科技成果應用于生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④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求我國必須發展高科技的知識經濟,從而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早日實現。
3、運用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說明應當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我國的人口問題。
(1)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的原理告訴我們,人口生產必須與物質生產相適應,既不能抽象地說人口數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長越快越好,也不能反過來說人口數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長越慢越好。只有與物質生產相適應的人口狀況,才最有利于促進社會的發展。
(2)我國面臨著嚴重的人口問題。突出地表現為人口數量多,一段時期內增長過快,人口生產與物質生產的比例嚴重失調,從而導致了人口生產與經濟建設之間的尖銳矛盾,并且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3)我國造成嚴重的人口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于我國面臨的嚴重人口問題,必須采取適當措施加以解決。一是必須自覺地、有計劃地對人口進行調節和控制,降低出生率,把過多的人口數量逐步降低;二是要提高人口質量,提倡優生優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優化人口結構。我們既要看到我國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又要對我國人口問題的解決充滿信心。
4、試述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原理及其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意義。
(1)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是指社會意識在反映社會存在,被社會存在所決定的同時,還具有自身的能動性和獨特的發展規律,它的發展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并不總是保持著一致和平衡。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會意識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③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
④社會意識各種形式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
⑤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反作用,它可以促進或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
(3)掌握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原理,對于建設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①由于社會意識的發展同社會存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同時,就可以建設高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②由于社會意識的發展具有自身歷史的繼承性和獨特的發展規律,因此,努力繼承祖國的一切優秀精神文化遺產,遵循社會意識發展的特殊規律,就會有力地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
③由于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反作用,因此,建設先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會對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并保證它的正確發展方向。
2011成人高考考試在即,為方便考生做好最后的沖刺復習,相關推薦閱讀:
業內名師團隊,班主任一對一服務,全面覆蓋考點,一次考試,保上名校。 !
更多成考相關內容
熱 2013成人高考高起點英語關鍵句型匯總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匯總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八)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七)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六)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五)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四)
- 03-12·2013成考專升本語文記敘文部分資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