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試題(十三)
來源:華圖教育發布時間:2011-11-02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四、參考答案
1.答案提示
我國正處在經濟建設的初期,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常常發生沖突。以往都是環保讓步,經
濟發展,導致了我們現在惡劣的生態環境。“住宅樓不得商用”是件小事,但卻能夠引發我們深
入的思考,我們不得不面對以下一些問題:
(1)生產模式不適當造成人類對資源的消耗速度已超過了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
(2)高消費觀念導致人們不是根據生活的實際需要來確定消費品種數量,而是超前、超量
地去消費,危害嚴重;
(3)人口與資源配置的不協調,人與資源的矛盾對經濟發展潛力的制約將日益嚴重。
2.答案提示
為了未來更好地發展,人類必須要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更好
地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發展經濟兼顧環保。由于我國目前生產力水平處于高消耗、低效率階段,廣大人民群
眾的環保意識還處于初級階段,不能合理和自發地解決環保問題,相應的法律法規還不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們對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兩者之間問題處理上的一些沖突和誤導,必
須改善這一狀況。
(2)處理好環保與個人利益的沖突。
(3)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樹立一種適度的消費理念。
參考例文
讓可持續發展思想深入人心
人類認識自己、探索社會的成因,自覺地建立合理的社會關系,建立人際關系的規范,形成理論,最多不過幾千年,因而還很不成熟。認識自然,駕馭自然,有時成功,有時失敗,算一算總賬,成功多于失敗,才有今天的科技成就和文明生活。但人類認識社會、研究社會,并從中認識它的發展規律,時間要晚得多,科學唯物史觀的發現迄今還不到二百年。
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深度和廣度遠超過對社會的認識,這種認識上一輕一重的現象,造成了人們當初意想不到的結果。近百年來的科技成就使人們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沒有造不出的器物,沒有辦不成的事。但伴隨著科技進步,也出現了人類親手制造的災難,如生態破壞、新生的疾病(如艾滋病等)、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等。
于是在前進的道路上,人們又開始反思。我們要發展,發展是總方向、總目的。但不能只顧眼前、不顧后果,必須同時看到今后。
可持續發展,就是順應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和時代發展的潮流,從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出發做出的必然選擇。1994年3月,我國政府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并把它作為我國今后發展的指導性文件。
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十五”計劃的《建議》強調:“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關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長遠大計”,并把實現可持續發展列為未來五至十年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主要任務之一,對加強人口和資源管理,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提出了明確要求。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