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青海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高分突破(七)
來源:育路教育網發布時間:2011-11-11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01、而后、爾后:都是連詞,常用于書面語言。而后: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爾后:從此以后,此后。“爾”有指代義,相當于“這”“此”。
02、恩惠、恩賜:前者是名詞,給予或受到的好處。后者是動詞,泛指因憐憫而施舍。
03、偶然、偶爾:前者指不一定要發生而發生(相對于必然)。后者指間或,有時候(副詞,相對于經常)。
04、幅、副:都作量詞,“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絨等有關,因此用來形容布匹、面料的寬度,如幅面、單幅、寬幅。有時泛指寬度,如:幅度、幅員。“幅”用作量詞時,一般修飾布料、絲織品,也用來表示圖畫、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屬輔助性的,如副業、副官、副產品。當它作量詞時,表示成套的東西,如:一副對聯、全副武裝;有時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臉。
05、發奮、發憤: “奮”本義指鳥振翅飛翔,后來引申為振作、鼓動。 “憤”指因為不滿意而感情激動。“發奮”指振作起來,如發奮努力、發奮有為等。發憤指決心努力,如發憤忘食、發憤圖強等。“發奮”強調精神振作;“發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產生向上的內動力。“發奮”使用的范圍要比“發憤”大,“發奮”可以指個人,也可以指群體或國家,而“發憤”一般指個人。功能上,“發奮”可以說“奮發”,而“發憤”則不能說“憤發”。
06、撫養、扶養:都有“供養”之意。前者包含“教養、愛護”之意,多用于長輩對晚輩。后者多用于晚輩對長輩、平輩之間或對殘疾人;或用于法律關系(父子、夫妻等)。
07、發現、發明:前者詞義側重于找到,后者詞義側重于創造。
08、法制、法治:前者指有關的法律制度。后者表示根據法律來治理國家。
09、復員、復原:指軍人退出現役而轉入地方。指病后恢復健康或事物遭破壞后恢復到原來的善狀況。
10、風氣、風俗、風尚:“風氣”指社會上或某個集體流行的愛好和習慣;“風俗”指社會上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的總和,范圍較大;“風尚”指在一定時期中社會上流行的風氣和習慣。
【責任編輯:育路編輯 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