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學派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2-12-31

  研究溫病學而演成的學術流派。溫病指起病較急,熱象較盛,傳變較快,容易化燥傷陰的一類外感熱病,包括風溫、溫熱、溫疫、溫毒、春溫、暑溫、伏暑、濕溫、秋燥、溫瘧、伏氣溫病等。溫病的研究是在“諸醫以傷寒法治之不效”的事實,經實踐積累、理論升華而發展起來的。其代表人為葉天士及薛雪、吳鞠通、王孟英等,代表作有《溫熱論》、《濕熱條辨》、《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等。因溫病范疇也屬于外感熱病,但又與傷寒有所區別,故溫病學派在崛起時就有著學術上的爭論。溫病學家主要研究溫病特有的傳變規律、察舌驗齒等診斷手段和辨證方劑等。但溫病學說的理論還不僅限于治療溫病,對雜病辨治也有一定指導價值,溫病學派把中醫學理論推向了一個新的臺階。

  金元時期的河間學派在溫病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自劉完素倡“熱病只能作熱治,不能從寒醫”之說后,其門人馬宗素《傷寒醫鑒》、鎦洪《傷寒心要》、常德《傷寒正統》都對此大加闡揚,認為治熱之法惟表里二途,力主寒涼藥物發表攻里的優點,從而形成“寒涼派”。此后,元末明初王履在《傷寒溯洄集》中,亦提到溫病“感天地惡毒之氣”,“溫暑及時行寒疫、溫瘧、風溫、溫毒、溫疫等,決不要以傷寒六經諸病通治”。此時對外感熱病診治通行的說法是:“外感宗仲景,熱病用河間”,表明外感傷寒和溫熱病的治療已逐漸分離。事實上河間學派是溫病學派的先驅。

  明代末年,溫熱病流行,諸醫用傷寒治法不效,這一新問題促進溫病學說在理論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吳又可在實踐基礎上,指出當時流行的是溫疫,而非傷寒,按疫施治,大獲奇效。于是他撰成《溫疫論》,提出溫疫是戾氣所感。他對戾氣所入之門(口鼻)、所受之處(客居膜原)及特殊的傳變途徑均有論述。主張溫疫與傷寒應嚴格區分,治法當以疏利(疏達膜原)和分消(祛邪逐穢)為要務,還提出溫病下不厭早,汗不厭遲,總宜顧存津液為原則。這些主張給后世溫病學家以很大的啟發。此后清初的戴天章,以吳又可之源為基礎,詳言溫疫病狀,以分辨氣、色、舌、神、脈等諸方面來區別溫疫與傷寒,其治法則有汗、下、清、和、補五法。清代乾隆年間,瘟疫又復流行,當時余師愚認為溫疫乃運氣之淫熱,內入于胃,敷布于十二經所致。因此他創制清瘟敗毒飲,重用石膏,瀉諸經表里之火,對斑疹的辨析亦有說明。這一時期,研究溫病的學者逐漸增多,學者們對溫熱病的病因、癥狀已有一定的認識,但在其病機理論上尚未能統一,還缺乏更明晰的研究。

  清代中葉以后,醫家對溫病的認識進一步提高。其中核心人物有葉天士、薛雪、吳鞠通、王孟英等。臨床大師葉天士提出,新感溫邪,上受犯肺,逆傳心包。又提出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他把溫邪進入人體的病理過程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提出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邪在衛,可汗解,在氣乃可清氣;初入營分,還須清氣透營,即入血分,方可涼血散血等一系列辨治溫病的見解。他的言論反映在由其弟子整理的《溫熱論》中。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從此確立。此外,葉氏在察舌、驗齒、辨斑疹白等方面也有許多卓見。與葉氏同時的薛雪,對溫熱病之一的濕病,在病因、病機、病證、治法等方面亦有專題系統認識,進一步完善了溫病學說。

  此后對溫病學說發展做出貢獻的還有吳鞠通、王孟英等。吳鞠通在深研葉天士醫案基礎上,結合自己的心得,寫成《溫病條辨》,為系統論溫熱證治之始。他按溫熱病的傳變情況,自上而下地劃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三個階段,建立了三焦辨證綱領。三焦辨證實質上結合臟腑來討論病位、病勢,揭示了溫病病程中臟腑病機之間的聯系和影響。他將清絡、清營、育陰三法作為治病的大法,總結出了桑菊飲、銀翹散等一系列與治法相適應的名方,從而確立了溫熱學派包括病因、病機、診斷、治療的理論體系。王孟英對溫熱學派的貢獻主要體現在《溫熱經緯》一書中。此書匯集溫病名家學說最多,以《內經》、《傷寒論》為經,葉天士、薛雪諸家論說為緯,廣征清代溫病學家之論,附以王氏自家評議,淹貫各家之長,不抱門戶之見,對溫熱學說的總結及普及起了較大的作用。溫病的研究至此則進入了成熟時期。

糾錯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综合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 | 亚洲性爱视屏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在线一区中文字幕 | 亚洲簧片在线播放 | 亚洲免费观看福利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