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中的中醫文化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醫儒不分家”,是中國古代社會特有的一種現象。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夫子,大都略通岐黃之道;而懸壺濟世的老郎中,也會附庸風雅子曰詩云一把。在宋代,范仲淹“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理念深入人心,濟世救民成為讀書人的兩大抱負。至此便出現了“儒醫”之名。朱肱、許叔微、李時珍等都曾習舉子業,而王安石、蘇軾、沈括等一大批文壇巨匠,醫學功底也十分了不得。因此,書生氣很重的古代良醫們,常常將中醫學的很多知識,用一種非常浪漫寫意的方式表達出來,其構思之奇特,用詞之精巧,往往使人驚嘆不已。下面以隱名、謎語、對聯、詩歌、戲劇、小說為例,來看看文學藝術中的中醫現象。

一、隱名中的中醫

所謂隱名,就是利用雙關、借代、析字、藏字等手法,將意思顯示在言外,須經分析解釋才能明白。中醫、中藥的隱名,實際上是一種秘密傳遞中醫、中藥信息的方法,其意思表達隱晦曲折。中藥隱名,起源很早。唐代元和年間,西蜀有位叫梅彪的文人,撰《石藥爾雅》“所集諸藥隱名,以粟、黍、蕎、麥、豆為五牙”。(明·李如一《水南翰記》)不知道梅彪集藥,何以隱名?也許是保密,也許是故弄玄虛。而明清一些江湖醫生將中藥隱名,“不過是市語暗號,欺侮生人”。(明人小說《生綃剪》第九回)但雖然如此,他們所作的隱名,也真是挖空心思,頗有文化氣息。如:戀綈袍(陳皮)、苦相思(黃邊)、洗腸居士(大黃)、川破腹(澤瀉)、覓封侯(遠志)、兵變黃袍(牡丹皮)、藥百喈(甘草)、醉淵明(甘菊)、草曾子(人參)等。

有些中藥隱名,大概是為防止病家對不雅藥物隨意聯想而設,比如:金汁、人中白、人中黃、五靈脂、蠶沙、血余炭等。這些藥物,要么是從人或動物的尿液、糞便中提取的,要么就是毛發指甲的制成品。這些不雅藥物如果不用隱名,那病家知道藥物的來頭,恐怕就沒有人敢下口。為避不雅聯想,不知哪位高人稍加變通,略施筆墨,便讓此良藥得以流傳,并進而成為藥物的正名。可見,“美其名曰”的事情有時候也是可取的。

有些藥物隱名是為了提高療效,而用隱名來防止病人“知情”。據說過去天津有一位叫陳方舟的醫生,就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事:

有位富商得了重病,陳方舟醫生給他開了個藥方,要他連服三劑以后再來復診。商人服完三劑以后,覺得病癥仍然沒有好轉,于是另請名醫施今墨先生為他治病。施老先生診脈以后,又看了看陳方舟醫生開的藥方,只見藥方上寫著:“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味。于是告訴富商可以仍按此方連續服用。但是,富商連說不行,硬要施老另開處方。施今墨發現眼下無法說服富商,只好揮毫寫下這樣一張藥方:“鬼益、楊槍、松腴、國老。”商人高興地走了。富商按施今墨的囑咐,連服了二十劑以后,病果然好了。于是,富商攜厚禮向施老致謝,施老卻要他去感謝陳方舟醫生。富商不解,施老告訴富商,他所開的處方,實際上就是陳方舟醫生開的處方,只是換了一個說法并增加較多的劑數而已。施老處方上的“鬼益”就是“人參”,“楊槍”就是“白術”,“松腴”就是“茯苓”,“國老”就是“甘草”。這四味藥俗稱“四君子湯”,是用來補氣的。商人一聽恍然大悟。

施老的高明之處,就在于能夠掌握患者的心理,通過變換藥名,使他能夠好好地配合醫生的藥物治療。

糾錯
 1/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我要收藏】 【進入社區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一级欧美一级日韩中文片 | 亚洲午夜精品国产 | 日韩中文字幕高清在线 | 中文字幕日韩第一页 | 亚洲午夜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 色多多视频在线观看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