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醫學史上的名家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王清任 十九世紀中葉,玉田醫家王清任大膽提出對古籍中有關解剖方面記載的懷疑。以其親眼所見,辨認胸腹內臟器官,與古代解剖比較,并驗之以喂養動物,從中發現了前人未曾提到過的器官,畫出他自認為是正確的13幅解剖圖以改錯。從一般的解剖形態結構及毗鄰關系進行了描述,這些是很有進步意義的。其臨床所創通竅活血湯、血府逐瘀湯、補陽還五湯、少腹逐瘀湯等,分治50余種瘀證及半身不遂、癱痿、痹證及難產等,實發前人之未發,且多有殊效。中醫學活血化瘀理論的建立,王氏實有肇始之功。梁啟超稱他“誠中國醫界極大膽之革命者”。王氏對祖國醫學的貢獻,并不單單在于其所取得的有形可見的成績,更具有意義的是其在研究方法上,他改變了中醫長久以來的“援物比象”的傳統方法,而開始了實驗研究的嘗試。
十九世紀晚期開始,中西匯通思想開始逐步發展起來。河北醫家張錫純在其“吾人生古人之后,貴發古人所未發,不可以古人之才智囿我,實貴以古人之才智啟我,然后醫學有進步也”思想影響下,提出了“衷中參西”的匯通觀,邁出了在臨床中實踐中西醫結合的第一步,開創了中西醫藥物結合應用的先河。
河北歷代醫家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地大膽進行融合、創新,從而促進祖國醫學不斷地向前發展。河北醫家盡管各有專長,而又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不斷向前發展,表現了醫學家實事求是,追求真理,并不囿于一己之見的認真態度。他們的這種精神,可以說正是河北文化的一種特色,值得我們更好地繼承和發揚。
扁鵲 戰國時期河北著名醫家扁鵲,可以說是祖國醫學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創新醫家。他是中醫四診的奠基人,經絡藏象學的首創者,辨證論治和綜合療法的實踐先驅,外科及麻醉術的鼻祖,醫術傳授方法的創新者。除此之外扁鵲還是反對巫術提倡科學治療疾病先行者。扁鵲對祖國醫學從基礎理論、診斷到臨床實踐及醫德醫風各方面都有所創新,為后世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司馬遷對扁鵲在中國醫學上取得的卓越成就作過高度評價,他說:“扁鵲言醫,守數精明,為方者宗,后世循序,弗能易也。”扁鵲對中醫學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我認為扁鵲對中醫學的貢獻,更重要的在于其創新精神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劉完素 金元時期河北醫家的理論創新更是將祖國醫學的發展推上了一個高峰。醫學理論創新的開拓者劉完素是寒涼派的創始者,他在闡發《黃帝內經》理論的基礎上,有所創見,對祖國醫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他發揮了《黃帝內經》的“亢害承制”之說,用以認識和說明病理現象的本質與標象的內在聯系;將臟腑病機與五運六氣學說結合起來,創造性地以五運六氣作為疾病的分類綱領,既有較強的系統性,又便于臨床掌握;特別是將運氣學說與病機十九條結合起來,發展了《黃帝內經》對火熱病證的認識,提出了后人所說的“六氣皆能化火說”及“五志過極皆為熱甚”的觀點,并認為陽氣佛郁是產生多種火熱病的關鍵。對于火熱病的治療,或解表,或攻里,或瀉熱,或養陰,總以寒涼藥為主。其理論聯系實際,獨創一家之言,不僅突破了魏晉之后墨守仲景成規的保守風氣,而且引導了金元時期諸大家的學術爭鳴,同時為明清時代研究與治療溫熱病開辟了新的途徑。
劉完素闡發火熱論,好用寒涼,但并不是片面機械的主火論者,而是強調辨證施治,全面繼承和發展祖國醫學理論的臨床大家。他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對《黃帝內經》中的病證分別據證處方,成為發揮《黃帝內經》雜病證治的開山者。其對雜病辨治,不拘一格,寒熱溫涼攻補之法,各選其宜,所創諸方,亦多為后世取法,為雜病學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張元素 易水學派創始人張元素對前人有關臟腑辨證理論進行研究整理,使之成為包括生理、病理、證候、演變預后和治療五個方面的系統完善的理論體系。在遣藥制方上,張氏運用《內經》關于藥物的理論,結合臨床,闡述了臟腑規律,并發明了藥物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