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的流傳變更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自從西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序》第一次提到《神農本草經》書名之后,張華《博物志》將其簡言之為《神農經》,其中傳載藥物的內容經南朝齊梁陶弘景對當時載藥分別為“595種、441種、319種”,至少三種不同傳本的《神農本草經》進行整合,從中選定了365味藥物及其內容,又從《名醫別錄》中選擇了365味藥物及其內容,共計730種,在保留上、中、下三品分類的基礎上,根據藥物的自然狀態及臨床所用,創造性地將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無用七大類。陶氏為了區分兩種底本不同資料源的內容,采用“朱文”和“墨文”兩色書寫方式予以標記,這為后世識別《神農本草經》的原貌有十分重要的文獻學價值。這就是他所說的“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草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為主”(《本草經集注·序》),此乃“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神農本草經·序》)。顯然,“三百六十五種”之數是陶弘景確定的,《神農本草經·序》文中的“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也應當是出于陶氏之筆,只要認真研讀兩書之序,是不難得出這一結論的。
《隋書·經籍志》雖然轉引了梁國阮孝緒《七錄》中的五種《神農本草經》和9種《本草經》書名,但卻無法知曉這14種古“本草”文獻的具體內容。唐初經蘇敬等人在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基礎上,補充了隋唐時期所增的藥物,修編了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行的藥典——《新修本草》(公元659年),又稱為《唐本草》,共54卷,收載850種藥物,并將陶氏的七類分法調整為玉、石、草、木、禽獸、蟲魚、果、菜、米谷和有名無用9類。在此同時,蘇敬等人又親自繪制和征集了相應的藥圖,編著了第一部藥物圖譜,這就是世傳的《本草圖經》。作為獨立傳本的《神農本草經》在《唐書·藝文志》中仍著錄有3卷本和署名雷公集注的4卷本兩種。為何從隋代至唐代著錄的《神農本草經》傳本數目減少了呢?最主要的個中原因是經過陶弘景和蘇敬等人的精心整理修訂,使本草的內容趨于全面、詳盡、適用、規范,未經過整治的古本《神農本草經》也就失去了存世的價值。這可能是著錄數量減少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因戰亂丟失,以及唐以前的各類文獻書籍均為手抄本而不便于收藏等,也是十分可能的原因。
北宋初期,經劉翰等人,取《新修本草》、《蜀本草》校訂,又參以《本草拾遺》內容,修編成《開元本草》(公元973年)。次年李昉予以重新修訂,名曰《重訂開元本草》,據其序言稱:鏤版時“以白字為‘神農’(注:指《神農本草經》)所說,以黑字為‘名醫’(注:指《名醫別錄》)所傳,‘唐’(注:指《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附。今附(注:指《重訂天寶本草》所增),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全書共收載藥物983種,此書已佚,但其內容被收錄于唐慎微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可見,《重訂開元本草》收錄《神農本草經》內容可能有三個途徑:一是此書作者在修編時還見到《唐書·藝文志》注錄中的《神農本草經》原著,因為在李昉編撰的《太平御覽》(公元976年~983年)所載《經史》圖書綱目中還有《神農本草經》的書名。李昉對《重訂開元本草》重新修訂時參閱了該書內容,其“序”言之“以‘白’字為‘神農’所說”亦可為此判斷之佐證。二是憑借《新修本草》中傳載的相關內容。三是依據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的內容。
之所以認為《重訂開元本草》中有關《神農本草經》的內容取材于《本草經集注》的判斷有兩點理由:其一,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是從《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中各選365種藥物集注而成,而《重訂開元本草》所載的983種藥物內容也是以這兩書為主。其二,李昉等人借鑒了陶氏以朱、黑兩色區別不同資料源的做法,讓當時及后來者能識別《神農本草經》的古樸風貌。雖然《神農本草經》在北宋初期還尚存于世,但在天圣年間編撰的《崇文總目》(公元1023年~1031年)以及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掌禹錫編著的《嘉祐補注本草》所引《書傳》中均無其書名,說明在北宋中期,此書已經亡佚,這也就是《宋史·藝文志》中沒有著錄的緣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