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熏的鼎盛時代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宮廷的香熏生活
隋唐兩宋時期,皇親貴戚和享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文人仍是用香的主要階層,他們不僅繼承了前人對香的愛好,還賦予其更加豐富的內涵:宮廷中用焚香來顯示莊嚴和禮遇,并寫進制度;權貴們將奇香作為炫耀的資本,用以互相比試;而文人則將焚香視作優雅生活的標志,將其發展成清玩之事。
如《新唐書·儀衛志》中提到“朝日,殿上設黼扆、躡席、熏爐、香案”,這種制度在唐詩中也得到了反映,賈至《早朝大明宮》:“衣冠身惹御爐香”,杜甫和詩“朝罷香煙攜滿袖”等等,可見當時確有朝會熏香之制。唐朝時,海陸交通發達,國力強盛,四海來朝,各國都將自產的香藥列為重要朝貢品,大量客居中原的胡商也多經營香藥。唐王室在開元二年(714)于廣州設立市舶使,其最初的職能就是為王室采辦包括香藥在內的奢侈品。通過官方朝貢、民間貿易和海外采辦,進入中原的香藥日益充足。有了物質基礎,喜愛香熏的權貴們便興起了“斗香”活動。唐中宗時舉辦過一次高雅的比香大聚會,宗楚客兄弟、武三思以及皇后韋氏等諸親屬權臣在會上各攜名香,比試優劣,名曰“斗香”。
至宋代,“焚香”已發展成文人四般閑事(焚香、斗茶、插花、掛畫)之一,成為高雅情趣的象征。文人們熱衷于制作和收集香方,不少香方緣此而以其名、字、號來命名,如楊吉老龍涎香、丁晉公清真香、蘇內翰貧衙香、徐鉉伴月香等。宋代不少文人都撰有《香譜》,從沈立、洪芻到陳敬,兩宋出現的《香譜》類著作計有十數家;另有丁謂《天香傳》、葉廷珪《南蕃香錄》、顏博文《香史》等香學作品。香學專著的數量之眾,足見文人熏香風氣之盛。
唐宋時期出現了大量以貴金屬等材料制作的工藝精湛的香囊(或稱“香球”)等香熏器皿,唐詩人張祜《太真香囊子》詩“蹙金妃子小花囊,銷耗胸前結舊香。誰為君王重解得,一生遺恨系心腸”就是喟嘆唐明皇李隆基與楊玉環生死別離后,見到所留遺物“香囊”而作。
醫療用香的拓展
唐代出現了以外來香藥為主要內容的《海藥本草》,藥典《新修本草》也收載了安息香、龍腦香等數十種香藥。醫家對香藥的認識和應用經驗較前有了很大提高,方書中香熏方劑的數量開始增多,《千金方》、《外臺秘要》收錄的熏衣香方、防疫香方和一般焚香方有數十首之眾,如熏衣香方、濕香方、百和香、裛衣香方等。至宋代,香藥進口量大增,社會生活中處處用香,醫家對香藥的應用也更加熟練,大量香熏方劑出現在《太平圣惠方》、《蘇沈良方》等方書中,《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更是專辟“諸香”一節,載芬積香、衙香、降真香、清遠香等;香熏的應用范圍亦有所擴大,涉及熏衣、防疫、祛穢、醒神、治疾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