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傷寒論》宜參淳化本
來源:中華中醫網發布時間:2013-05-07
淳化本《傷寒論》,是六朝傳本。孫思邈云:“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此本即六朝江南諸師秘傳本之一,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收錄于《太平圣惠方》卷八,故名淳化本《傷寒論》。此本是北宋校正醫書局校訂宋本《傷寒論》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選定的校本之一。
宋本很重視淳化本
宋本卷一《辨脈》“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一作縱)”,他本無作“縱”者,唯淳化本《辨傷寒脈候》作“縱”。
宋本卷六《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第292條:“少陰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發熱者,不死。脈不至者(至,一作足),灸少陰七壯。”淳化本《辨可灸形證》作“足”:“少陰病,吐利,手足逆而發熱,脈不足者,灸其少陰。”
宋本卷六《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第321條:“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氣湯。”林億注:“一法用大柴胡湯。”考《千金翼方》卷十《少陰病狀第二》同條:“少陰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承氣湯。”林億注:“一云大柴胡。”按,此證以大柴胡湯治之,唯見淳化本《辨少陰病形證》之同條,云:“少陰病,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宜大柴胡湯。”林億據淳化本出注也。
宋本《傷寒論》卷七《辨不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第十五》“諸脈得數動微弱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大便難,腹中干(一云小便難胞中干)”,此條亦見《脈經》卷七《病不可發汗證第一》,小注與宋本同。“小便難胞中干”六字僅見淳化本《辨不可發汗形證》:“凡諸動脈微弱者,皆不可發汗,汗則小便難脬中干。”考諸生理病理醫理,作“小便難脬中干”為當。
可以看出,北宋校正醫書局校訂宋本很重視淳化本的文獻價值。
研讀宋本宜參淳化本
今以淳化本校宋本,可以發現許多有價值的文獻資料。
1.宋本卷七《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第十六》:“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似 然。”成無己改“似”作“以”:“時出以 然”,皆齟齬難通,宋本、成本有訛衍。“似”、“以”字衍,“時”字訛,當作“汗”。淳化本此句作“汗出 益佳。”繼考《脈經》卷七第二亦作“ ”、《金匱玉函經》卷五第十四、《千金要方》卷九第五、《千金翼方》卷十《宜發汗第二》均作“ ”,皆無“時”、“似”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