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毛蕨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1
干旱毛蕨為金星蕨科植物干旱毛蕨的全草,清熱解毒,止痢,主痢疾,乳蛾,狂犬咬傷。
「出處」始載于《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拼音名」Gān Hàn Máo Jué
「英文名」Arid Cyclosorus
「別名」鳳尾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金星蕨科植物干旱毛蕨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closorus aridus (Don) Tagawa[Aspidium aridum Don;Dryopteris arida Kuntze]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收,曬干。
「原形態」植株高達140cm.根莖長而橫生,連同葉柄基部疏被棕色、披針形鱗片。葉遠生;葉柄長約35cm,淡褐色禾稈色;葉片近草質,闊披針形,長60-80cm,寬12-25cm,基部漸變狹,下面沿葉脈有短針狀毛和淡黃色棒形腺體,二回羽裂;下部6-10對羽片逐漸縮小成小耳片,中部羽片披針形,基部平截,裂片斜向上;側脈9-10對,下部2對結合,第3對至第6對均伸達缺刻下的透明膜。孢子囊群圓形,生于側脈中部,在中脈兩側各排成1排;囊群蓋小,無毛。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于海拔150-1800m的疏林下或河邊草地。
資源分布:分布于華南、西南及安徽、江西、臺灣、西藏等地。
「性味」苦;涼
「歸經」肺;肝;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痢。主痢疾;乳蛾;狂犬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味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止痢的功能。用于扁桃體炎、細菌性痢疾、彈傷及狂犬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