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及表現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7
中藥不良反應的定義是,臨床上為治療目的而發揮的作用稱為治療作用,而與治療無關且不利于病人的作用稱為不良反應。中藥不良反應依據中藥藥性、不良反應發生時間、不良反應出現程度、病理機制等,分為副作用、毒性反應、過敏反應、致癌和致畸作用等。
有關中藥不良反應,我國古代早有認識。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果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明張景岳更有“無藥無毒”的說法,認為“即如家常茶飯,本皆養人之正味,其或過用、誤用而能毒人”。
研究發現,造成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用量不當:如肉桂過量會發生血尿。藥性偏性:藥物特有的性能如寒熱溫涼,可糾正機體病理之偏,但運用不當,則雪上加霜。來源品種不同:不同產地、品種的中藥差別很大。藥材未經炮制或炮制不當:如生半夏有毒,而經炮制后的法半夏則毒性大減或甚微。煎煮不當:一般認為長時間煎煮可以減毒,但也有相反情況,如山豆根煎煮時間越長,副作用越強。中藥污染:中藥保管不善引起霉變或種植采收中農藥有機磷污染均可引起不良反應。用藥途徑不當:作為肌注用的丹參注射劑用于靜脈注射易發生不良反應。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用藥時間過長引起蓄積中毒:朱砂蓄積中毒損害肝腎功能。個體差異:個體對中藥的耐受性差異很大,尤其在病理狀態或疲勞、營養不良時更為明顯。中藥配伍不當:某些中藥相互間具有相惡、相反的作用,即傳統認為的十八反、十九畏。
中藥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神經系統的主要癥狀是口唇或肢體麻木,瞳孔縮小或擴大,嚴重者可見抽搐、昏迷等;循環系統的主要癥狀是心悸、胸悶、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血壓下降或升高、心電圖改變;呼吸系統的主要癥狀是呼吸困難、急性肺水腫、呼吸衰竭等;消化系統的主要癥狀是惡心嘔吐、食欲不振、腹瀉、肝功能損害等;泌尿系統的主要癥狀是排尿困難或尿道灼痛、尿毒癥、急性腎功能衰竭等;血液系統的主要癥狀是白細胞減少、過敏性紫癜、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中藥不良反應屬于流行病學范疇,采用流行病學監測是目前防控和減少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有效方法。為此,1987年衛生部頒布了《衛生部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試點工作方案》,在北京、上海的10所醫院開展試點。1989年成立了衛生部藥物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到2002年全國31個省(區、市)和解放軍系統全部成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形成了覆蓋全國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