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多方資源互補,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8
集成多方資源互補,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戰略合作協議”,在天府之國成都今天開幕的“2002中醫藥現代化國際科技大會暨新技術新產品展覽會”上簽字。這份由國家科技部、國家經貿委等七部、委、局、院與四川、吉林等10個省市政府訂立的被稱為“戰略聯盟”的協議,將從今天開始生效。科技部的一位官員在簽字儀式上稱:戰略合作的目的是為了“加強我國中藥現代化工作整體布局,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優勢和特色,集成多方面資源,形成協調一致,優勢互補的發展局面,確保我國中藥產業健康有序發展。他還說:早在1998年,科技部、衛生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中科院等有關部門就與四川省政府共同開展了中藥現代化產業基地建設工作。此后,科技部又先后在吉林、云南、貴州、湖北、江蘇、廣東、河南、山東建立了8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及寧夏等11個重要材規范化種植基地,同時,還在上海設立了生物醫藥科技產業基地。
以四川為例,四川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為了迎接加入 W TО的挑戰,為了抓住機遇,發揮優勢,把四川的中醫藥產業做強做大,四川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就把以科技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提上了日程,作為一件大事來抓。經過精心準備和積極努力,1998年11月,科技部正式批準同意四川省組建‘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
3年多來,基地建設進展順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現在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園已初具雛形,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已基本完成,已引進醫藥項目25個,投資規模達30.15億元;研究開發體系建設初見成效,按新機制組建的7個研究開發中心進展良好,其中5個中心已與企業實施聯合,已有61個中藥新藥獲得批準進行臨床試驗,47個新藥獲得批準生產。四川科技廳先后從科技三項費中集中支持了1100萬元,使30余個二類以上新藥研究開發得到扶持,現已有10多個完成臨床前的研究;藥材生產體系建設順利展開,按國家 G MP原則啟動的兩批共30種川產道地和主流藥材規范化種植示范區已形成,示范面積已達3.2萬畝,輻射面積94萬畝,帶動農戶167260多戶;中藥制藥體系建設順利推進,全省已有46家醫藥企業通過了國家 G MP認證,去年全省中藥工業產值實現52.27億元,有17家中藥企業10個中藥品種銷售收入超過億元;配套服務體系逐漸完善,中醫藥信息網絡中心建設,藥品電子商務試點,都在按計劃進行,各類發展基金,技術交易機構也在配合和支持中醫藥的發展,人才培訓、營銷服務等各項建設正在完善之中。
戰略合作協議提出了合作的原則:即政府引導和以企業為主體共同推進的原則,市場導向原則。科技創新原則。高起點、高標準原則,優勢集成原則,開放合作原則等;合作的內容是:事關中醫藥發展的重大政策的倡議和建議,基地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的制訂,中藥研究開發技術平臺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策略的研究,基地中藥材保護和系統開發,國家級重大攻關項目的跨地區組織實施和省級重大攻關項目聯動等。
四、建立“國家中藥資源保護工程中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肖培根,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可冀、甄永蘇、于德泉提出建立“國家中藥資源保護工程中心”的建議書。在新形勢下,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中藥資源的過度和無序開發,導致藥用動植物生物多樣性的嚴重破壞和連帶生態環境的惡化,藥用動植物瀕危物種頻頻告急,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這反映了我國在開發利用中藥資源的同時缺少對中藥資源的保護,缺少對中藥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國家戰略規劃和統一的領導及協調,缺少保護中藥資源的有力措施。由于中藥資源保護長期無主管部門,資源管理幾乎處于空白,加之資源普查長期中斷,造成事實上的家底不清,導致政府有關決策部門缺乏基礎數據,無法正確引導中藥材的生產。這種局面繼續下去就會危及中醫中藥的發展。
因此,建立國家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體系,進行全國重點中藥材資源調查,是一個關乎中醫中藥走向興盛還是走向衰敗的大事,也是關乎國民健康的一個迫在眉睫和無法回避的基礎性、公益性工作。
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等單位關于“國家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體系的建立及全國重點中藥資源調查”項目建議書的提出,是非常及時和非常重要的。該建議書首次提出:建立全國中藥監測系統(重點中藥資源數據庫及決策系統、珍稀瀕危藥用物種及資源蘊藏量的預警系統、藥材基地數據庫和網絡系統、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數據庫及動態管理系統、重點藥材生產適宜分析和生產基地選址預測系統、中藥材 G AP生產管理信息系統等6個軟件系統)、國家中藥種質資源保護體系(6個國家中藥資源自然保護區、5個種質收集園圃和2個基因庫)等一整套中藥保護體系,通過這些保護體系保護瀕危中藥材的90%,評價種質資源1000種,篩選核心種質100種,保存基因資源6000份。同時利用群落分類、衛星遙感、計算機等高新技術,展開100種重點中藥資源調查,取得準確的新資料,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該建議書立足于人民健康事業及國家行業發展的高度,意義重大,有利于我國中醫藥事業的長遠發展。建議書目標明確,方法新穎、成熟,技術路線可行,運營機制完整。為此,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盡快立項支持,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國家中藥資源保護工程中心”。
五、 加強中藥監督管理促進中藥現代化加強中藥監督管理首先是規范中成藥研究與審批,從源頭上促進中藥質量的提高。國家藥監局于1999年相繼頒布了新修訂的 G CP、GLP,并在中藥新藥研究工作中積極推行。國家藥監局還采取措施,依法規范中藥新藥審批,對審評機制和專家審評方式作了調整、改革,促進審評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
第二是規范中藥生產與流通。中成藥生產實施《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 G MP)的進程明顯加快,截止2001年底,共有200多家中成藥工業企業及車間通過 G MP認證。這些企業從廠房環境、設備設施到生產管理都呈現出現代化的風貌。國家藥監局今年正式頒布了《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試行)》( G AP),提倡中藥農業的規范化、產業化生產。初步統計,已有80多個中藥企業,建立近百個藥材生產基地。這些“公司+農戶”產業化、企業化藥材種植基地的出現,有利于中藥材質量的穩步提高,加快了我國中藥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第三是強化對上市中藥的監督。1999年以來,年均中藥抽驗數量比往年增長一倍以上。對于發現的假藥案,堅決予以打擊。在加強中藥流通監管的同時,國家藥監局大力推進《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 G SP)和連鎖經營。到2001年底,已有58家經營企業通過 G SP認證。藥品零售連鎖經營企業已達500多家,其中跨省連鎖經營企業58家。這些企業利用現代計算機網絡加強質量管理,體現了傳統中藥商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第四是完善中藥品種保護制度,促進中藥產業結構進步。中藥品種保護制度不僅減少了重復生產、惡性競爭,更促使企業對保護品種下力氣改進工藝、提高質量,使品種的集約化程度和市場規模不斷提高,為中藥產業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五是加強中藥監督管理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從1998年開始,國家藥監局重點就植物藥、天然藥物質量標準有關問題,與世界衛生組織、美國、法國、英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泰國等政府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進行雙邊、多邊合作,為中藥走向國際創造好的環境。
以監督為中心,監、幫、促相結合盡管做了許多工作,但從總體上講,加強中藥監管、促進中藥現代化,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藥監工作的總體思路是:繼續堅持“以監督為中心,監、幫、促相結合”的工作方針,扶正、祛邪兩手硬,標本兼治。在進一步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藥品,取締無證生產經營的同時,促進中藥產業現代化,力爭做到以正壓邪。重視中藥特色,重視繼承,又積極采用現代科學技術與管理方法,使中藥與時俱進。 在充分聽取多方面的意見后,經研究,國家藥監局擬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第一,依法實施中藥飲片批準文號管理,促進飲片現代化。國家藥監局將努力發揮實施批準文號管理對促進中藥飲片質量與飲片產業的現代化的作用,促使飲片和飲片業有顯著的變化。
第二,把加快推行 G AP與實施藥材批準文號管理相結合,促進中藥材與中藥農業的現代化。要把 G AP的實施與西部開發、恢復生態及發展綠色藥材結合起來;要逐步把中成藥工業企業 G MP認證與中成藥主要原料的 G AP基地建設結合起來,把中藥商業企業 G SP認證與主要貨源的 G AP基地建設結合起來;還要把實施 G AP和中藥飲片、中藥材批準文號相結合,加大推進 G AP的力度。要讓企業發揮龍頭作用,依托科技進步,組織農民規范化種植中藥材,使中藥農業按中央提出的農業產業化的要求健康發展,促進中藥農業現代化。
第三,以指紋圖譜技術應用為中心,促進中藥質量標準的現代化。國家藥監局已從中藥注射劑開始,要求企業逐步建立指紋圖譜質量標準,并將逐步擴大指紋圖譜技術的應用范圍。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起草工作,將進一步修改和完善中藥國家標準,增加中藥飲片質量標準,體現中藥標準的現代化。
第四,完善中藥審批,加強臨床試驗管理,促進中藥科研現代化。結合實施新修訂的《藥品管理法》和貫徹改革行政審批制度的精神,面對加入 W TO的新形勢,國家藥監局將繼續深化中藥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提高中藥新品種的安全性、有效性,提升中藥新藥研究開發的現代化水平。
此外,要加強政府交流,促進中藥國際化。要積極加強與各國政府藥品行政管理部門的接觸,特別是在有關國家制定傳統藥(特別是中藥)管理辦法和相關質量標準,以及對一些中藥不良反應事件的處理方面加強合作,努力為中藥走出國門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促進中藥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