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醫哲學基礎及基本規律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8
中醫學是中國文化的形式之一, 由于中國哲學是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統一, 所以, 中醫學的形式必然表現出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就自在的中國哲學的基本原理和自為的中醫學形式的關系所作的研究, 表明了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在與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的統一性中展示出的文化上的基本意義。所以 ,中醫學在內容上代表了中國文化和哲學的基本形式。應當說, 想探索中國哲學奧秘的人、并認為中國哲學是不同于西方哲學的、因此具有獨立的哲學形式的人, 就應在對《周易》、《道德經》和《內經》的研究上下功夫, 舍此并無其它。筆者以形而中論對中國哲學所作的概括, 就是上述研究方式的結果。既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是在形而中的統一, 那么, 中醫學本身在形而中的形式中其具體的基本規律是怎樣的形式、及其這些基本規律對中醫學發展的基本意義之所在, 這將是本文所討論的內容。
一、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
中醫學的思維方式即哲學基礎問題, 是近代以來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 由于近代以來的西學東漸產生的西體西用的理性進路, 所以, 對中醫學的哲學研究無不是以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概念、范疇對中醫學的思維方式進行西化式的疏解,所以, 從產生的研究結果而言, 由于脫離了自在的中國文化的基礎, 因此, 應當認為這些結果根本不是中國哲學或中醫哲學的本來面目。對中醫學的哲學思維及其基本規律的研究只能是中國文化研究中的自在的哲學反思的結果, 因為任何文化形式的歷史和邏輯的過程只能形成于其文化母體的自在性, 而不可能是以任何外來文化所可能進行的解釋。西方當代的分析哲學和解釋學表明, 因為西方文化的內在結構所限定, 以其自在的語言系統和思維方式對文本所進行的解釋困難重重, 并且認為不可能達到本來的意義, 所以 ,其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語言本身所進行的解釋都不具備其文本意義, 既然如此, 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學和形式對中國的文化和哲學進行解釋呢? 真不理解當代中國學界何以能以西體西用的方法論進行中國文化的研究, 并自以為是的認為是發現了中國文化的“基本規律”。當以其中國哲學自在的形式與這些“基本規律”進行比較后, 就會發現中西文化是絕然不同的形式, 而且就思維方式的基本性而言, 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內容上進行簡單的類比和實現思維方式的統一⑴。哲學思維與文化形式的統一性表明, 任何一種獨立的文化只能是其自在的哲學思維所產生的結果, 因此, 中國文化的形式只能是自在的中國哲學思維的結果。而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和基本規律也只能在其文化母體中尋求。那么, 中醫學的哲學究竟是什么形式的? 于中國哲學的關系是怎樣的? 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表明, 其中最重要的是關于形成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問題。顯然, 在這一研究進路中, 將構成對中國哲學及文化的反思。
我在對中國哲學的研究中, 以時空的認識論原理對中國的知識系統進行反思, 發現在中國的知識形式中, 《易經》是中國哲學的基礎, 而中醫學是運用中國哲學思維所產生的最成熟的知識形式, 也可以這樣認為, 從中醫學中可以反映出中國哲學的本質性, 所謂醫易相通是也。那么, 中國哲學的本質性與中醫學的統一是以怎樣的原理表現出來的, 這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解決的問題。
所以, 研究中醫學的哲學規律首要的是要把《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的形式, 而這也是研究中國哲學的首要的工作。我對《易經》的思維方式進行外化為哲學形式的工作是以“時空統一論”的哲學原理對《易經》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 并以形而中論的哲學原理進行了對中國哲學的概括⑵ ,形而中論的哲學思維方式表明, 時空對應的認識論原理、對應和中的方法論原理、中和統一的時空本體論是中國哲學的基本規律。因此, 對中醫學能否反映出這三個基本規律是哲學反思的重要工作。
因此, 從中醫學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維方式并對其進行與中國哲學原理的整合是這一研究工作的組成部分。由于中醫學的思維方式與《易經》的統一, 所以歷代中醫學者對醫易相通的哲學問題都有相當深刻的理解, 例如,有清一代名醫章虛谷說:“詩、書、春秋, 論世間事跡, 褒君子, 貶小人, 以明治亂之所由, 原非論陰陽之理者。《易》象表陰陽進退消長之理, 儒者用喻世事治亂事之道。……故易為大道之源, 醫理、儒理俱在其中, 《易·辭》為儒者之言, 可用治世, 不可治病也。……概醫明大道之一截, 易明大道之全體,醫書豈真與易書比哉 ? 醫經與易經, 體同而用異, 拙集屢申其義矣。 即將先天后天打作兩橛, 遂有一橛截全體之見, 而不識其體用所在也。圣人韋編讀易,不聞讀醫, 假年學易, 不聞學醫, 蓋以此也。圣人為治世之大道, 不為治病之小道, 故言某未達不敢當。然道之用有大小, 而其體一也。其所系之重, 猶先于大道, 何故 ? 蓋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業。保性命者, 醫道也。 其理與《易經》同出陰陽太極之源, 故體同而用異也。 ”(《章虛谷: 《醫門棒喝·論易理》)顯然, 章虛谷對《易經》和醫經的哲學關系的認識是深刻的。由于哲學形式的外化是當代哲學的研究任務, 因此, 和所有對醫易相通有相當深刻認識的古代學者一樣, 這一研究是以《易經》自在的哲學思維的外化形式闡釋中醫學的哲學思維的。
我們已經把中國哲學暨《易經》中的哲學模式以形而中論的原理進行概括和反思, 由于在中醫學中主要體現出醫學的目的和方法論的統一 ──“保性命者, 醫道也”,所以,對應和中是中醫學中主要的思維方式和哲學方法論。以對應和中的規律進行對中醫學的反思, 其表明, 在這一方法論的作用下產生的中醫學哲學的主要規律是: 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下面對這三大規律進行具體的論述。
二、中醫學的哲學基本規律
就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而言, 對應和中者, 人對應天地而和于中者也。因此,于道、器論之, 人是形而中之存在。而人體中之中者, 以藏象論之, 脾胃也 ,以五行論之, 中土也。以三焦論之, 中焦也。而和于中者, 人體健康之象也 ,而離偏于中者, 疾病之所出矣!辨證施治者何以謂之? 辨證者, 由癥對應于陰陽、五行、三焦者也; 施治者, 和于中者也; 和者, 由治而達者; 中者, 陰陽、五行、三焦之中者也; 和也者, 陰陽和中律、五行和中律與三焦和中律者也。
看了本文的網友還看了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