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醫莫上妝
來源:醫學教育網發布時間:2013-05-28
如今,化妝已成了現代女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美容時尚。而與此同時,現代科學技術也給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彌補空間:頭發早白的用染發劑來彌補,面色不佳可以施以脂粉,唇甲色淡可以涂口紅、指甲油,身散異味可以噴香水來掩蓋,就連口氣不佳也可以借助口香糖……然而您知道嗎?您用心掩蓋的這些異常變化,也許就是您體內某些疾病的癥候,如果掩蓋了它們再來看中醫,就會使醫生失去很多有效的信息,從而影響對疾病的診治。
也許您會說,中醫不是憑診脈看病嗎?這是一個誤區。自古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合參來確認疾病的癥候。所謂“望”即觀察患者的神、色、形、態:“聞”即聽聲音、嗅氣味:“問”就是傾聽患者的主訴:“切”包括切肌膚和切脈。可見,切脈只是諸多中醫診法之一,并不代表中醫診病的全部過程。中醫師通過望、聞、問、切獲得了大量的信息,最終才能綜合得出對軀體病癥的正確判斷。
中醫把人的神、色、形、態、聲、涎等變化,歸結于五臟六腑功能改變的結果。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可表現為面色不華、萎黃、唇舌色淡、神疲乏力、語聲低微等;而血淤癥除了常表現為諸多痛癥外,還會有口唇、甲床青紫等癥狀;腎氣不足則會須發早白;脾腎陽虛則有形寒肢冷、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癥狀;胃火上炎則易生口臭(有些疾病還有些特殊的口氣及體氣,如糖尿病酮癥的病人可以呼出爛蘋果味等)。
因此,當您決定看中醫時,不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而要把您的本來面目展現給醫生,方有利于中醫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