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筆試復習筆記5
來源:考試吧發布時間:2015-11-08
骨產道
骨產道指真骨盆,是產道的重要部分,其大小、形狀與分娩關系密切。
1.骨盆平面及徑線
(1)骨盆入口平面
呈橫橢圓形,前方為恥骨聯合上緣,兩側為髂恥緣,后方為骶岬前緣,有4條徑線。
①入口前后徑:又稱真結合徑,指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至骶岬前緣正中間的距離,平均值為11cm。
②入口橫徑:左右髂恥緣之間的最大距離,平均值為13cm。
③入口斜徑:左右各一。左骶髂關節至右髂恥隆突問的距離為左斜徑,右骶髂關節至左髂恥隆突間的距離為右斜徑,平均值為12.75cm。
(2)中骨盆平面
呈前后徑長的橢圓形,是骨盆最小平面,最狹窄。前方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為坐骨棘,后方為骶骨下端,有兩條徑線。
①中骨盆前后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通過兩側坐骨棘連線中點至骶骨下端間的距離,平均值為11.5cm。
②中骨盆橫徑:即坐骨棘間徑。
(3)骨盆出口平面
由兩個不同平面的三角形組成,其共同的底邊是坐骨結節間徑。前三角的頂端為恥骨聯合下緣,兩側為恥骨降支;后三角的頂端為骶尾關節,兩側為骶結節韌帶。有四條徑線。
①出口前后徑:恥骨聯合下緣至骶尾關節的距離,平均值為11.5cm。
②出口橫徑:又稱坐骨結節間徑,平均值為9cm。
③出口前矢狀徑:恥骨聯合下緣中點至坐骨結節間徑中點間的距離,平均值為6cm。
④出口后矢狀徑:骶尾關節至坐骨結節間經中間點的距離,平均值為8.5cm。若出口橫徑稍短,而出口后矢狀徑略長,兩徑之和≥15cm時,正常大小的胎頭可通過后三角區經陰道娩出。
2.骨盆軸與骨盆傾斜度
(1)骨盆軸
連接骨盆各平面中點的假想曲線稱為骨盆軸。此軸上段向下向后,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向前。分娩時胎兒沿此軸完成分娩機制。
(2)骨盆傾斜度
指婦女站立時骨盆入口平面與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為60°。如骨盆傾斜度過大,影響胎頭銜接和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