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山易止損難
來源:發布時間:2009-01-19
在現實的投資過程當中,很多投資者卻是止住盈利,讓虧損奔跑。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
2002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給我們作出了解釋:1979年卡尼曼和特維斯基提出的“期望理論”(Prospect theory) 證明,經濟主體對待金融損失和金融收益的態度是不對稱的。面對風險決策,人們會選擇躲避還是勇往直前?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有兩大發現:
第一,人們在面臨盈利時,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人都變成了冒險家。人類面對盈利和虧損時,對風險的態度不同。人們對于虧損比盈利看得更重,這種現象稱為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第二,人們對損失和獲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要遠遠大于獲得的快樂。同樣是盈利1%和虧損1%,對于投資者來說,快樂和痛苦不是對等的。研究表明,虧損帶來的痛苦是盈利的2倍。
止損,知易行難,除了上述投資者對于盈利和虧損不同的態度之外,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避免后悔。
Santa Clara大學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行為的專家。由于人們在投資判斷和決策上經常容易出現錯誤,而當出現這種失誤操作時,通常感到非常難過和悲哀。所以,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為了避免后悔心態的出現,經常會表現出一種優柔寡斷的性格特點。投資者在決定是否賣出一只股票時,往往受到買入時的成本比現價高或是低的情緒影響,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設法盡量避免后悔的發生。有研究者認為,投資者不愿賣出已下跌的股票,是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敗投資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報告投資虧損的難堪也使其不愿去賣出已虧損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認為:投資者的從眾行為(Herding Behavior)和追隨常識,是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投資決定而后悔。許多投資者認為,買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較容易,因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買了它,即使股價下跌也沒什么。大家都錯了,所以我錯了也沒什么!
現在行為金融學把后悔分為作為后悔(the regret of commission)與不作為后悔(the regret of omission)。同樣是后悔,哪個讓你比較難受?一般而言,作為后悔比不作為后悔更強烈。學者Ferris、Haugen以及Makhija有個研究,他們檢驗股票的異常交易量與損益幅度的關系發現,股票跌得越慘,則交易量呈現遞減。他們指出,投資人寧愿擁抱虧損也不愿意止損出場。這就是不作為后悔與作為后悔的明證。不作為后悔在于虧損讓人們丟臉、難為情。作為后悔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停損出場等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同樣不好看。二是賣出后,股票反而漲了上來,這更令人傷心。兩害相權取其輕,于是投資人死抱著虧損,以“沒賣就是沒賠,遲早會漲回來”的說辭安慰自己。作為后悔比不作為后悔更強烈,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人總是抗拒改變。
現在,我們也許能夠理解原來我們對于盈利和虧損的態度,這是我們人性的弱點。成功投資,就是克服我們內心的弱點。對于期貨投資來說,學會止損是成功的開始。沒有學會止損的投資者的命運遲早會被市場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