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恐慌緩解利多商品反彈
來源:發布時間:2009-01-20
作為經濟運行中的血液,資金在新世紀以來的經濟增長以及本次金融危機以及經濟危機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流動性的過剩使得全球經濟出現了前幾年的過熱而招致各國央行的緊縮銀根,在偏緊的金融政策下導致了美國房地產市場的走弱從而引發了次債危機,最后波及到了全球金融市場以及全球經濟,流動性不足是全球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期出現的流動性轉好的跡象顯然令市場感到一絲興奮。而各國政府在新年之后的持續振興經濟的舉措也不斷刺激著市場的神經。
作為全球經濟的主要引擎以及新興國家的代表,中國在政府大規模振興經濟計劃的推動下,貨幣供應量扭轉了連續下滑的勢頭,出現了可喜的增長局面。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數據,2008年12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7.8%,較上個出現月回升。從公布的12月貨幣供應數據來看,M0、M1、M2增長率改變了自2007年第三季度起一年多時間以來的下滑勢頭,第一次出現了增長,如果該趨勢能夠得以延續,將難以避免的對商品價格尤其是國內商品價格將產生貨幣層面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在積極的財政金融政策下,中國的外匯儲備沒有出現大幅減少而持續增加,表明在金融以及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仍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資金的大量逃離現象并沒有出現,其運行仍然穩定。根據中國政府公布的數據:中國2008年12月末外匯儲備余額1.95萬億美元,高于第三季末的1.9056萬億美元。12月份外匯儲備增加613億美元,全年增加4,178億美元,同比少增441億美元。中國外匯儲備在經歷連續多年高增長之后,于去年第四季度出現增速放緩跡象。這是中國外匯儲備五年來首度出現月度負增長。但是由于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等因素的考慮,未來中國外匯儲備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總體而言,中國外匯儲備將進入平穩增長時期。而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部分資金回流等因素是導致外匯儲備增幅放緩的主要原因,但大量撤離的情況并未發生。
在中國獲得流動性的良性增長情況下,作為全球經濟最大的引擎,美國經濟經歷了次級債危機引發金融危機,最后傳導到了經濟的衰退,是受到打擊最為明顯的國家,而美國政府的大規模救市方略同樣堅持不懈的努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經濟更為深度的衰退。同時,在金融領域也漸漸顯現成效。我們從上周公布的數據看,1月5日當周M2貨幣供應增加640億美元。M2貨幣的增加表明在美國投資信心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而作為全球虛擬經濟的代表,金融市場的信心恢復對整體經濟將帶來希望。
與此同時,即將入主白宮的新總統奧巴馬仍然堅持進行新一輪振興經濟的計劃,也將進一步促進市場信心。美國眾議院已經公布了8,250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經濟刺激方案中包括8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60億美元的寬頻網絡接入,200億美元的醫療和IT項目投資,320億美元的能源和電網投資,430億美元的就業津貼和就業再培訓,2750億美元的減稅措施。顯然,美國新總統希望借助新的振興經濟計劃改變目前經濟運行中的不利因素,在新的一年中出現新的氣象。而中國和美國在貨幣供應量上出現的增長顯然已經成為進入2009年的一個亮點,也對商品市場構成影響,使得起始于去年年底的商品價格的反彈再度獲得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