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擇校
政策解讀
010-51268841
400-805-3685
選擇就讀國際學校,高中畢業后的留學國家往往是家長考慮的重要性因素之一。近幾年中國與歐洲、東南亞以及南美國家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更加緊密,使得小語種國家成為了中國國際學校的留學生的熱門選擇國。
雖然不及英美澳加等主流國家,但申請小語種國家的家庭數量也在逐年上升,留學人數增幅明顯。
德國是目前歐洲最大的經濟體,憑借著的機械制造業和悠久的歷史文化,也吸引了很多中國家庭的目光。今天就帶大家看看北京、河北等地區的國際學校開設德語課程情況(德語作為學生主要學習語言,中德雙語授課)。
一、德國教學體系(高中)
德國的大學并沒有統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學生接受完中級教育之后可以選擇進入綜合性大學(Universität)、應用科技大學(Fachhochschule)以及職業技術學校(Berufsakademien)。
針對中國留學生到德國留學,大家會優先考慮進入德國的綜合性大學,同時學生可以獲得Diplom, Magister Artium 及Doctor學位。應用科技大學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注重實習,學生經4-5年的專業學習,可取得高等專業學院畢業文憑(Diplom FH)。職業技術學校則培養學習專業技能的學生。
德國的綜合性大學也有排名(知名度比較高的大學被稱為TU9-德國理工大學聯盟)分別是:
亞琛工業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柏林工業大學、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斯圖加特大學、萊布尼茨-漢諾威大學和布倫瑞克工業大學。
二、德語課程在國際學校如何開展教學
開設德語課程的國際學校部分是從初中開始學習的,學生可以高中直升本校的德語高中部,就讀德國課程后,學校就基本不會再開設英語課。學生在校內就會開始進行各項語言類考試,如歐標德語B1、B2等級考試以及DSD1、DAD2考試等,為日后留德做準備。
同時基本的語言、文化、歷史等教學之外,學校會開展校間交流活動,中國學生往往會在暑期前往德國到友好學校進行交流學習或參與一些暑期項目活動,以加強德語水平并為未來選擇專業做準備。
三、北京、河北開設德語課程的國際學校
北京明誠外國語學校
北京明誠外國語學校位于北京市朝陽區蟹島文化園區內,是一所K-12可寄宿制多語言環境的學校,北京明誠外國語學校中德班借鑒德國優秀教育理念,融合中國基礎教育優勢,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及創新精神的未來人才,在初中與高中階段開設有德國班課程供學生選擇就讀
1、國家計劃內課程;人教版高中課程
2、德國項目課程:德語項目課、主題德語課、學科德語課、德國大學橋梁課程、德語區國家訪學課程
3、國際理解課程:中德傳統文化比較課程
招生計劃:高中一年,每班24名(高二有少量插班名額)
招生對象:面向全國招收初中畢業生。
招生簡章(點擊查看):北京明誠外國語學校招生簡章
北京威力塔斯新亞學校(原私立新亞學校)
新亞學校創辦于1995年迄今已有26年的歷史。新亞人用幾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拼搏,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形成了淳樸的校園文化,教書育人成果得到家長及社會的廣泛認可。為了更好地適應全球化的國際教育大環境,新亞學校與威力塔斯學校強強聯合,正式更名為北京市威力塔斯新亞學校。DSD項目是德語學習含金量最高的證書項目,也是引入國際課程及大學直升項目。德國大學一直以嚴謹治學、理工科突出聞名世界,是中國學生留學歐洲的地。
招生人數:30人,全國招生
錄取方式:面試、筆試
招生簡章(點擊查看):北京威力塔斯新亞學校(原私立新亞學校)招生簡章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經授權后方可發布,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聯系郵箱:2498144268@qq.com
答咨詢國際學校的都是哪類家庭?有明確海外升學規劃的家庭,希望孩子接觸國際化教育理念,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與全球視野的家庭,或...
答國際學校看中考分嗎?國際學校是否看重中考分,要看你申請什么樣的國際學校,以及申請國際學校的時間。中考分是中考后申請公辦國...
答參加高考,為什么要選國際學校的普高班呢?多所學校的普高班通過“國家課程+國際課程”雙軌制,實現了升學路徑的“進可攻、退可...
答讀雙軌制國際學校的優勢和弊端都有哪些?部分學校通過合作辦學或跨區域注冊學籍,為學生保留國內高考資格的同時,提供國際課程認...
答家長你好,雙語國際學校好不好關鍵看學校的課程與孩子的適配度,以及學校師資的穩定性,以及升學成果。雙語國際學校是一類以招收...
答家長您好,北京國際學校一年多少錢,取決于選擇什么收費檔次的國際學校。北京國際學校收費按檔次大致分為三類:普惠型國際課程學...
免費咨詢
張老師
關注微信公眾號
招生政策隨時看
關注小程序
學校簡章學費隨時查
報名咨詢電話:400-005-1568
育路教育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