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幼兒興趣班的思考
來源:培訓網發布時間:2006-12-13 14:35:32
大家都在關注: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
提起幼兒階段的教育,人們耳熟能詳的是“鋼琴班”、“珠心算”、“幼兒英語”、“幼兒識字”。這些教育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教育效果明顯,見效也很快。因此,家長也很容易因為孩子階段性的成果而獲得鼓勵。但這些課程在孩子進入學校后的后續效果,卻很少有人去研究和關注。而事實上,很多孩子在小學階段由于準備早,知識儲備足,因此學習尚能領先,但進入初中階段,優勢就逐漸喪失,而進入高中階段,后勁不足的問題徹底暴露以至最后名落孫山。在長期的幼兒教育工作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案例:
• 某兒童在幼兒園期參加了英語班、藝術班、繪畫班等眾多興趣班,能歌善舞,能說會道,但進入學校教育階段學習困難,成績平平。
• 某幼兒在學齡前能夠熟練背誦唐詩和10以內的加減法口訣,但進入小學發生數學學習困難;但有些兒童幼兒期沉默寡言,但進入學校后成了學習尖子。
這些案例使我們認識到了一個非常樸實的哲學原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給孩子奠定競爭優勢,不在于在起跑線上比別人早學多學多少知識,而在于一旦起跑后,孩子的持續學習和超越能力。其實人生的很多過程,短到一個學期的功課,長到一輩子的事業,究其本質是一場曠日持久的長跑比賽。起點的先后在局部看來有關系,但從全局觀之,起關鍵作用的還是持續的學習和超越的能力。明白了這個道理,平素我們遇到的很多現象便可以迎刃而解。
有了上述的結論,我們就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對孩子的基本能力和素質進行早期開發的重要性。學齡前(0-8歲)是兒童基本思維能力的窗口期。正如三歲前是兒童獲得語言能力的關鍵期,8歲前的這段時間決定著兒童的智力水平在遺傳因素確定的情況下后天發展到什么程度。這樣的機遇是唯一性的,用一句俗語可以非常形象地表達這種關系:“過了這村,沒了這店”。而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卻是可以在人生中的任何階段進行,而且隨著個體的成長和學習能力的提高,人們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的速度會越來越快。這就是為什么象王選這樣的科學家,在童年從來沒有接觸過電腦,但他擁有優秀的學習能力,因而這并不妨礙他最后在計算機領域內作出巨大的貢獻。相反,很多兒童從小就學習使用電腦,但這并不能保證他們將來在計算機方面比別的兒童領先。
所以,綜上所述,家長必須要認識到:在學齡前階段,關注并且發展兒童的基本智力思維能力這個“本”,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解決孩子將來讀書和就業的“治本”之策。
強調這一點,在今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家長對學前教育的重視和投資催生了種類繁多的幼兒興趣班、學習班。家長在選擇的時候,切不可急功近利、隨波逐流。還是應該牢牢抓住孩子的基本思維能力和行為習慣,為他終生的可持續學習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