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族歌曲和舞蹈介紹
來源:發布時間:2006-12-07 23:54:14
大家都在關注: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
新疆民族歌曲和舞蹈介紹
遠在公元前的西漢時期,新疆于闐樂就已與此同一時期,健舞、軟舞、習俗舞、模擬舞及“拓枝舞”、“胡旋舞”、“胡騰舞”等西域舞蹈也相繼傳入中原。這些西域舞樂通過中原傳至日本等亞洲鄰國,對他們的音樂、舞蹈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古代新疆還產生了像蘇抵婆、白明達、裴興奴、何妥、尉遲青、尉遲章等一大批音樂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他們曾就職朝廷,掌管音樂,傳藝演奏。
新疆音樂以維吾爾族民間音樂最享盛名。它繼承了古代龜茲樂、高昌樂、伊州樂、疏勒樂和于闐樂的藝術傳統,保留著濃厚的民族特色。由于地域的分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新疆各地的維吾爾民間音樂都融注了本地生活的乳汁,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幾個音樂色彩區,即南疆色彩區、東疆色彩區和刀郎色彩區(刀郎地區包括巴楚、麥蓋提、阿瓦提縣以及麥蓋提與莎車縣接壤的鄉村。“刀郎”是當地人對這片地區的自稱)。南疆色彩區范圍較廣,內容、形式又因地而異。例如,和田民歌古樸短小,富有鄉土氣息;喀什民歌節奏復雜,調式豐富;庫車民歌熱烈活潑,具有鮮明的可舞性,隱隱透露著古龜茲樂舞的樂聲舞姿的遺風。東疆色彩區包括哈密、吐魯番等地。民間歌曲在結構、調式等方面,都同漢族、蒙古族的民間歌曲有許多近似之處。刀郎色彩區的民歌風格粗曠,保留著古代從事游牧的刀郎人所喜愛的牧歌情調,此外,在伊犁地區,200余年來由南疆、東疆大量遷來的維吾爾族,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這里多民族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了帶有伊犁地方色彩的維吾爾民間音樂。歌曲結構完整,規模較大,曲調悠長,情緒深沉,不少歌曲有著敘詠性的特點。維吾爾族傳統的音樂,有木卡姆、庫夏克、埃提希西、賣達數種。維吾爾古典樂曲《十二木卡姆八十二部大曲),是維吾爾民間音樂向套曲形式發展的重大成果,也是一部維吾爾民間音樂和舞蹈完美結合的藝術瑰寶,它包括古典敘詠歌曲、民間敘事組歌、舞蹈樂曲和器樂曲等340多首,長期流傳于南北疆各地。“木卡姆”(大曲)因地區不同而分為“喀什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3種。其中“喀什木卡姆”規模宏大,形式最完整,曲調最為豐富。每個“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達斯但、麥西來甫等3大部分組成,以散序一中板一熱烈的快板這種速度的程式發展。12套“木卡姆”連續演唱一遍需要20多個小時。《十二木卡姆》于解放后經系統整理而正式出版。
“賽乃姆”一詞在維吾爾語中是“偶象、神象、美人、美女”的意思,也可為女人的名字。在音樂中則是一種由多首歌曲(多至十余首,少則七八首)聯唱的歌舞音樂的名稱。喀什木卡姆的第一部分中(穹乃格曼)就有賽乃姆,同樣也是舞曲,由此看來這種名稱和形式由來已久。除木卡姆中賽乃姆以外,各地多有以地名命名的賽乃姆。如伊犁賽乃姆、喀什賽乃姆、刀郎賽乃姆等等。這種歌舞曲的共同特點是以歌為主,載歌載舞。起之徐緩平穩,逐漸加快,趨于高潮,最后以歡快的音樂和熱烈的舞蹈而結束。
“庫夏克”、“埃提西!,“賣達”等為維吾爾族說唱音樂形式。“庫夏克”為民間歌謠之意,有些是由簡單故事情節的歌謠組合,音樂曲調單一,規模較小。其唱詞多以男女之間的愛情為內容。“埃提西!笔钦f唱之意,單人或雙人表演,以說為主,間或有少量以熱瓦甫伴奏的演唱,內容與庫夏克大體相同!百u達”則主要是說書,以歷史故事、宗教戰爭、神話故事為內容,基本上沒有唱,表演者繪聲繪色,以渲染氣氛。維吾爾音樂的鮮明特點還表現在民族樂器的多樣性。遠在隋唐時期,龜茲等地就盛行五弦琵琶、曲項琵琶、箜篌、琵篥等樂器,并伴隨西域音樂而傳入中原。現在的維吾爾族民間樂器就是繼承古西域樂器的精華,并接收中外樂器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其中有彈撥、吹奏、打擊樂器等達數十種,主要為獨它爾、彈撥爾、揚琴、艾捷克、熱瓦甫、沙塔爾、嗩吶、已拉曼、笛子和達甫(手鼓)、納格拉等。在表演維吾爾歌舞的場合,人們都能聽到獨它爾、熱瓦甫的清亮柔和的琴聲和節奏輕快鑼鉻悅耳的達甫的鼓聲。
哈薩克族是一個酷愛音樂的民族,素有“駿馬和歌是哈薩克的翅膀,’之說。民歌在哈薩克族民間音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薩克族的氈房,哪里就有歌聲。哈薩克族民間音樂按照傳統可分為“奎衣”和“安”兩大類,所謂“奎衣”就是器樂曲,“安”就是歌曲!翱隆敝饕怯枚焕葑,一般說這些樂曲都是單個的小型樂曲,也有由若干個樂曲聯結演奏的套曲!鞍病保ǜ枨┯挚梢愿鶕䞍热莺脱莩獔龊隙殖扇舾深。從音樂上講,“安”一般都比較短小,曲調優美動聽,易于上口。著名的“瑪依拉”、“我的花兒”……等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聲樂壇上經常演唱的曲目。
按照習慣,在祝賀新生嬰兒誕生時要唱“祝誕生歌”;婚禮中要唱一整套的“勸嫁歌”、“揭面紗”等饒有風趣的“婚禮歌”;親友離別時要唱“別離歌”;節假日親朋相聚要相互對唱;親人去世要唱“送葬歌”。從這個意義上說哈薩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隨著歌聲度過的。
職業的吟唱詩人被稱作“阿肯”,因為他們經常是站在廣大群眾一邊,因而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重。每年在牧群轉移至夏牧場,草茂畜壯的季節,都要舉行傳統的“阿肯彈唱會”。這是一種演唱和詩歌即興創作的大比賽,屆時,各地的“阿肯”要在眾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調:即興填唱,互相盤問。根據雙方對歌的情況,最后由裁判裁定勝負。
哈薩克族的傳統民間樂器主要有冬不拉、闊布茲、斯不茲厄等。
柯爾克孜族的民歌同樣散發著草原的新鮮氣息。歌曲、歌詞大多由“阿肯”創作、加工和傳播,民歌的形式有牧歌、敘事歌、風俗歌等?聽柨俗稳讼矏凼褂帽久褡逄赜械膹棑軜菲骺寄菲澴鳛橹饕陌樽鄻菲鳎呛椭C豐富的琴聲,伴和著曲調明快、節拍自由的歌唱,聽來別有一番韻味。“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民間史詩。同蒙古族的“江格爾”和藏族的“格薩爾王”并稱為我國的三大民間史乓叮。新疆的蒙古族是有著自己獨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民族,著名的《江格爾傳》產生于新疆蒙古族。他們的民間音樂仍以民歌為主,而民歌則可分為長調、短調兩種,不同于內蒙。新疆蒙古族的民歌以長調為主,短調輔之,長調是一種散板的牧歌式的歌曲,它音域寬闊,音調悠長,有極鮮明的地方性和部落性,從不容混淆,內容極其豐富,短調則是一種有節拍的,形式短小的歌曲,它不僅在音樂上以此區別于長調歌曲,而且其流行方式也不同于長調,它無任何部落和地方性,同一民歌廣泛流傳于所有蒙古族部落中。
在新疆蒙古族中流行的樂器有馬頭琴、四胡三弦和“超爾”(同哈薩克族的斯布茲厄)。錫伯族和達斡爾族,自18世紀中葉從東北遷入新疆以來,至今仍保留著本民族古老的民間音樂。像錫伯族著名的民歌《田野歌》(又稱《街道歌》)就保留著北方少數民族民歌中常見的呼喚式的牧歌音調等特點。達斡爾族的民間音樂近似蒙古族,但在歌曲結構和旋律方面,仍具有本民族音樂獨特的風格。塔吉克族的民間歌曲,富有高山民族熱情奔放的音樂風韻。在帕米爾高原上,塔吉克牧民常常吹起用鷹翅骨做的短笛“那藝”(即鷹笛),在手鼓、熱瓦甫的伴奏下,引吭高歌,一唱眾和,曲調悠揚,令人陶醉。塔塔爾族的民間歌曲以節奏輕松,富于抒情而著稱,又因廣泛使用了手風琴、曼陀林、吉他等樂器伴奏,更豐富了歌曲的感情色彩。著名的塔塔爾族民歌《巴拉米斯肯》、《白天鵝抖動翅膀》等,以其華麗跳蕩的旋律,特別受到各民族青年的喜愛。
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主要有以下幾種:“賽乃姆”舞是廣泛流傳于維吾爾族中,以賽乃姆音樂為伴奏的舞蹈,并無規定動作和程式。一般由男女成對而舞,人數不限,舞時歌者不舞,舞者不歌,隨著音樂情緒的發展而發展,最后總是在熱烈地快板中結束。各地賽乃姆均以其音樂風格的不同而異,但一般舞蹈動作并無十分明顯的差異。“薩瑪”舞這種舞蹈主要流行于喀什、莎車一帶。從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以來它就一直伴隨著伊斯蘭教的禮拜活動而存在。每逢庫爾班節和肉孜節,便有成千上萬的群眾在眾人“阿拉――”的呼喊聲伴奏下跳起這種粗曠、奔放、節奏強烈的二拍子舞蹈。舞者均為男子,動作簡單始終貫穿一種不太快的原地低頭旋轉。刀郎舞這是流行于刀郎地區的維吾爾族舞蹈。是一種男女成對的群舞,其舞蹈動作的優美、舒展、矯健、剛勁有力可居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之首,此外,舞伴互相換位、交錯、配合的默契又別有一番韻味。舞蹈動作難度較大。隨著音樂伴奏速度的逐漸加快,舞蹈進入高潮,人們跳起一種原地快速旋轉的動作,至此,已具有一定程度的競技性,不支者逐漸退場。有些人會暈倒在地,堅持至最后者為勝,受到人們的贊揚和喝彩。納孜爾孔姆流行于哈密、吐魯番、部善、托克遜等地。是一種由男子表演的單人歌舞,以其詼諧、滑稽的內容、動作和獨特的蹲步舞蹈區別于任何一種維吾爾族民間舞蹈。除以上所述之外,新疆回族、烏孜別克、俄羅斯等兄弟民族,無不有其豐富優美的民族音樂和舞蹈,為我國的民族藝術寶庫,為新疆這個“歌舞之鄉”呈獻了一朵朵盛開的奇葩。為了發展新疆各民族的音樂舞蹈藝術,自1949年以來,國家為各民族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專業人才。他們中很多人已經成長為本行業的專家,擔負著一定的領導責任。
為了繼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藝術遺產,自1952年起國家便組織專家從事“十二木卡姆”的收集、整理、出版工作。《喀什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先后于1960年和1994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各民族的民間歌曲、民間舞蹈也先后出版了漢文、維吾爾文、哈薩克文、柯爾克孜文、蒙古文、錫伯文等多種版本。全國統一部署的“民族音樂集成”和“民間舞集成”等七種“集成”的編選工作,被列入國家“七五”、“八五”計劃的藝術學科重點科研項目。并于1986年成立了第一個藝術研究機構--藝術研究所,專門從事“集成”的編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