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關注: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
四、通過游戲,激發興趣
低年級學生愛說,愛笑,愛動,愛玩。如果在教學中忽視了這一特點,一味平鋪直敘的去講,必然使他們覺得疲勞乏味,是達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經驗證明:要妥善地把他們喜歡做游戲的興趣遷移到課堂上來,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對學習的興趣。
如:找朋友,奪紅旗,開汽車,我是小小郵遞員等等。如講認數8時,就是通過這幾種游戲鞏固了8組成,第一,讓學生從學具盒里拿出小圓片擺8的組成,第二,老師擺出1-7的數字卡片,指名學生"找對子"第三做"找朋友"的游戲,老師把1-7的數字卡分別發給7個同學,每人拿一張站在講桌前,然后指名其中一人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6個同學的對面,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他的數字卡片和對面的數字卡片組成了8,大家齊說:"對!"不是8,齊說:"不對!"第四,看誰得分多,老師和同學比賽,老師拿出一張數字卡(老師慢慢的出現給學生有個思考的時間)全體同學說出和老師數字卡片組成的數,學生齊說說對了(一個不錯),學生得分,如果有一個說錯,老師得分,做這個游戲時,同學們更齊心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錯。每當他們勝利時,都高興地鼓起掌來。對低年級學生采用各種游戲進行教學,在教學中突出一個"活"字,學生學的輕松愉快,興趣濃,學生積極性主動性高,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勤奮學習,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智力,教學質量得到了大的提高。
如何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為此,教學中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方面,我注意努力做好以下幾點。
五、 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興趣
“動”是兒童的天性,教學過程中,只有自己親自動手做一做,才會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主動操作。如分一分、數一數、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具體化。使學生在操作中理解新知的來源與發展,體驗到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愉。同時在教學中,我還提倡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不斷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和數學活動激勵每一個學生自己去探索數學,獨立思考,發表見解,善于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在小組交流、合作中達到共同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積木”活動中,學習小組通過合作交流、討論,拼成的形狀各種各樣。教師再加以點撥和鼓勵,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萌發了創新意識。在“隨意拼”活動中,讓學生利用各種實物和立體模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拼出了火車、大炮、坦克、長頸鹿、機器人等物體形狀。這樣的實踐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和“不同的人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使學生在嘗到學習樂趣的同時,又激發了求知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教學情境。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感到親切的情境。如通過“小豬幫小兔蓋房子”學習“比多少”,通過“小動物排隊”學習基數、序數。讓學生覺得日常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問題,對數學知識感到親切可信,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動機。另外要選擇與兒童生活密切聯系的情境。例如:通過在站臺上上、下車的人數來學習加減法。學生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最容易產生興趣,如果發生在身邊的事情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就不但能激趣,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注意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積極主動的活動是兒童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一年級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較少,接觸社會的范圍較窄,在用數學的實踐活動中,我多采取模擬現實與數學游戲相結合的形式,選擇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活動內容,如跳繩、踢球、賽跑等,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這樣就可以給學生以親切感。
總之,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操作、交流等,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練習是鞏固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徑,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要使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振奮的精神,教師就要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世界出發,設計適于兒童心理特點的吸引學生愿意學的靈活多樣的練習形式。如一題多變、開放題、找朋友、做醫生等,讓學生通過練習,提高學習興趣。
六、應用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興趣
1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激發學習的動機
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是現代人生存的需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也不是識字很少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把人類帶進了信息時代,新知識的巨增和舊知識的快速老化,要求人們善于學習、終身不斷地進行學習。
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使學生明白只有自己親自參與新知識的發現、獨立解決問題、善于思辨、習慣于歸納整理,才能真正鍛煉自己的思維、開發自己的智力、發展自己的能力。否則,僅僅知曉一個個問題的現成答案,自己的思維沒有得到任何的鍛煉,就失去了“數學是鍛煉思維的體操”的作用。久而久之,定會兩手空空無所收獲!抓住學生“好動”的特點,創設生動的數學學習情境。好動是兒童的主要特點,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應運用多種教學方式進行數學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比如:采用教具演示、學具操作、游戲以及電化教學手段,讓學生各種感官都動起來。
2應用恰當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1)巧設懸念,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
欲望是一種傾向于認識、研究、獲得某種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學習過程中,可以通過巧設懸念,使學生對某種知識產生一種急于了解的心理,這樣能夠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例如:在講“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關系”一課時,先給學生講個小故事:一天,小明去小李家看他,當時小李正在有關“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習題”,小明一看就告訴小李哪道題做錯了。小李非常驚訝,問小明有什么“判斷的秘法”?此時,我問學生“你們想不想知道這種秘法?”。同生們異口同聲地說“想!”,于是同學們非常有興趣地上完了這節課。
2)引起認知沖突,引起學生的注意
認知沖突是人的已有知識和經驗與所面臨的情境之間的沖突或差異。這種認知沖突會引起學生的新奇和驚訝,并引起學生的注意和關心,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圓的定義”的教學,學生日常生活中對圓形的實物接觸得也較多,小學又學過一些與圓有關的知識,對圓具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的認識。然而,他們還無法揭示圓的本質特征。如果教師此時問學生“究竟什么叫做圓?”,他們很難回答上來。不過,他們對“圓的定義”已經產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這時再進行教學則事半功倍。
3)給予成功的滿足
興趣是帶有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在學習中,學生如果獲得成功,就會產生愉快的心情。這種情緒反復發生,學習和愉快的情緒就會建立起較為穩定的聯系,學生對學習就有了一定的興趣。正如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給教師的建議》)。
4)進行情感交流,增強學習興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作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么學
5)適當開展競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適當開展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爭取優異成績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會大大加強,所以在課堂上,尤其是活動課上一般采取競賽的形式來組織教學。
6)及時反饋,不斷深化學習動機
從信息論和控制論角度看,沒有信息反饋就沒有控制。學生學習的情況怎樣,這需要教師給予恰當地評價,以深化學生已有的學習動機,矯正學習中的偏差。教師既要注意課堂上的及時反饋,也要注意及時對作業、測試、活動等情況給予反饋。使反饋與評價相結合,使評價與指導相結合,充分發揮信息反饋的診斷作用、導向作用和激勵作用,深化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
當通過反饋,了解到一個小的教學目標已達到后,要再次“立障”、“設疑”深化學生學習動機,使學生始終充滿了學習動力。比如:“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教學中,當學生對形如:am+an,a(m+n)+b(m+n)的多項式會分解以后,再提出新問題,形如:a(m-n)+b(n-m)的多項式如何利用提公因式的方法因式分解呢?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狀態,才能真正地深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總之,要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首先是使學生對學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是學習動力的源泉。爾后,是激發學習動機的技術性問題,即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句話,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他們常常對新穎的東西感興趣,對運動變化的東西感興趣,對相互矛盾的東西感興趣,對笑話、幽默故事感興趣,對美的東西感興趣,對實驗、操作感興趣,對競賽和游戲等感興趣。以培養學習興趣為核心,全方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入學幫助熱線: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國際學校擇校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