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關注: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
教育部日前印發《關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要求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在調整中小學布局時,對條件尚不成熟的農村地區,要暫緩實施布局調整,自然環境不利的地區小學低年級原則上暫不撤并。(新華社 1月11日)
幾年前,一場由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引發的撤并風迅速刮起,至今不息,現在教育部提出部分農村地區中小學暫緩撤并,無疑是對之前撤并風的一種糾正。其實,農村地區中小學究竟撤不撤并、該怎么撤并,并不是一句話的事,而是要看各地農村的實際情況,看學生能不能從中受益。
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以及人口流動的加劇,農村學校的孩子越來越少,這造成了部分地區學校資源的閑置浪費。在這種情況下,對農村中小學布局進行必要的調整有利于資源整合高效利用。只可惜,調整的政策甫一出臺,全國各地立馬盲目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中小學大撤并,全然不顧當地的實際情況和百姓的實際需求,導致撤并留下了一系列后遺癥,比如新校舍未落成舊校舍已不見蹤影,比如住宿生增多,管理難度加大,比如偏遠山區上學不便,等等。這些后遺癥不但讓撤并的優勢沒有凸顯,反而讓一些學生一些家庭陷入了“上學難”的境地。
事實上,不管是撤并也好,新增也罷,都要從各地的實際情況出發。我國各地農村的地理環境差別很大,人口分布、經濟發展也很不平衡,有些地方可能撤并更有利于長遠發展,有些地方則可能現有校舍還不夠用,人口比較分散的地區則應保留低年級,總而言之,一切都要遵從地方實際,遵從學生需要。
之所以有些地方留下了后患,是因為當時曲解了政策的真實涵義,一味地追風逐流搶政績,卻忽視了教育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受益。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事業,忽視了學生這個根本主體,再好的政策也發揮不出它應有的作用。現在,教育部再次出臺有關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政策,實際上是對原有政策的解析和強調,是對歪曲解讀、錯誤執行的警示和修正。希望這次全國各地不要再將此誤解為停止撤并學校,而是從教育的根本宗旨出發,以學生是否受益作為衡量標準,實事求是地進行布局調整。當將學生是否受益放在第一位,厘清利害,遵照實際進行變革時,教育的功能才能真正有效發揮,改革才有實際意義。
入學幫助熱線: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國際學校擇校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