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關注:19年7月國際學校開放日全國優質國際高中國際初中國際小學推薦
25日,中小學新學期開學的日子,“減負”成為關鍵詞。
先是浙江省宣布建立并實施小學、初中“減負”情況通報制度,接受社會監督。緊接著,同一天,吉林省長春市出臺“學生每天體育鍛煉時間不少于1小時”等10項“減負”新規。北京市則以“八個嚴格”向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老大難”問題“宣戰”。
幾番重拳打出去,有人叫好,有人擔憂。叫好者認為,舉措直指學生負擔過重的要害之處,刀刀見血,比以往的規定更細致,更有針對性,操作性也更強。但悲觀者則認為,根據以往的經驗,“減負,減負,負擔越減越重”,就拿北京市的要求為例,就有不少人在聽聞“小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超過6小時”的規定后,第一反應不是拍手叫好,而是悲嘆,“6小時之外,我得給孩子報多少個輔導班啊?”
的確,回顧以往的減負歷程,這條路走得頗為艱辛。
減負減負,孩子們的書包從雙肩背包升級為拉桿箱;減負減負,無論媒體怎樣呼吁“人生是一場長跑”,但“起跑線”上的競爭卻日益殘酷;減負減負,無論孩子有多累,家長有多心疼,老師一句“你還考不考大學了?”就將所有的苦解釋為當然。更讓人感慨的是,“政府一減負,各種培訓機構就高興”竟成為了邏輯上最不通,卻也最殘酷的現實。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學生負擔過重是由多種復雜的原因共同構成,涉及用人制度、社會價值觀、獨生子女政策等多個方面,多種原因重疊,層層傳遞到教育內部,才構成了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在中小學階段的集中爆發。
成因復雜,但卻并非無解。仔細觀察,這兩天各省集中公布的“減負”之舉,多是從教育內部入手,向課堂要效率、讓老師提水平、讓學校強管理。從作業量、上課小時數、考試的次數這些教育教學最基本的內容管起,看起來內容細小,但背后反映出的卻是教育主管部門督促學校提升管理水平、要求老師提升教學水平和綜合素質的大問題。
當然,先從教育內部做起,教育主管部門下決心“革”教育內部的“命”,這還遠遠不夠,畢竟減負的相關方絕不僅只是學校,還有學生和家長。讓家長們解放思想,解放孩子,還需要理性的社會價值觀和用人觀的提倡。
更重要的是,完善考試制度,讓中高考制度都能打破一考定終身,打破唯分數論,走出一條穩健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路,讓學校和家長的關注點不再是分數,而是綜合素質和能力,更是努力的重要方向。
將孩子從作業和考試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讓減負不再“隔靴搔癢”,應該可以有所作為。
入學幫助熱線:400-805-3685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國際學校擇校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