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上海全市1600所中小學,80%以上的學校已經接入光纖。隨之而來的數字化校園建設、電子書包、共享課程、交互式學習,這些逐漸走進校園的信息化教育手段正悄然改變著傳統課堂教學和學習方式。在近日舉行的2013第十屆上海教育博覽會上,一套自適應作業系統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
在試點學校的課堂上,一個小學五年級學生做了10道數學題,錯了兩題。接下來,系統就會從題庫中選擇一套針對錯誤之處的練習題,學生也可以在題后備注自己的錯誤原因,進行自省。這個“自適應作業系統”可以讓學生們根據各自的需求選擇作業、控制功課進度,以較少的題量為課堂學習提供最優的練習題方案。
而使用“云課堂”的老師也可以在電腦系統中分析學生答題的每一步過程,針對其思考過程和疑惑環節進行更具體、更個性化的輔導。
依托云計算的課堂是否能夠有別于“一視同仁滿堂灌”的大班教育,關注個體差異?是否能夠有效化解教育面臨的“減負”難題?不少學校老師表示,要在真實課堂中進行檢驗,但值得做有益的嘗試。
“上海目前有部分區縣推出了電子書包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措施,收到的贊成和反對聲音一樣多。”上海市教委基教處處長倪閩景坦言,信息化將成為教育不可逆轉的趨勢,也將助推教育的深刻轉型。
倪閩景認為,信息化助推教育轉型,主要表現在教育均衡化、減負增效和個性化學習方面。比如在教育均衡方面,遠在崇明的孩子可以通過視頻課程享受到中心城區的優質教育資源。不同區域的教育經驗也能夠進行及時的交流共享;減輕課業負擔方面,通過使用自適應作業系統,可以減少學生近半的作業量,學習也更有針對性;而信息技術也給孩子們帶來了不少創新機會,他們從知識的接受者轉變為知識的創造者,拍視頻、做電子書、開發應用軟件都可以得心應手。
同時,倪閩景也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日新月異,但有一條不變:技術只是支撐,教師永遠是主角。“不能讓電子資源太多而把課堂變成拉洋片,課堂應該是人與人的對話,而非人機對話。”倪閩景指出,教育應該是傳遞感情的過程,技術無法替代。“教育信息化”的當下,不能因為有了科技,而減少了師生之間的交流。
據悉,此次上海教育信息化展以“信息化助推加教育轉型”為主題,由上海教衛黨委、上海市教委指導,上海教育報刊總社和上海電化教育館主辦,展會的展示內容主要有市級展館、長三角展館、上海市17個區縣的展館,以及近35家有特色的信息化企業展館。(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