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提供國際學校擇校、備考、國際學校說明會等信息服務!
3年前,還是初中生的我,30%的寶貴青春都用來等公交車了,而公交車站又正好是周邊初中或高中情侶們愛膩猖獗的場所。當時的我絲毫沒有羨慕的因素在里面,只是單純地鄙夷那種所謂“非主流”“幼稚”的行為。
才3年,我成為13歲的我最討厭的人之一了,從“主流”到“非主流”。
著手以下的文字,也許只是想讓這一巨變被解析得看上去合情合理些罷了。
早戀為什么越來越普遍?
說實在的,小學和初中的作業(yè)真的沒有多到讓學生沒有時間嗨皮,但是那些隱晦的指示(例如:預習、復習、整理)卻讓家長們浮想聯翩,那幾個字足以激發(fā)他們所有暗藏著的想象力,造成山無棱天地合般崩塌似的慘狀,且后果不堪設想。
對于我身邊那些單親家庭的閨蜜、有不和睦家庭氛圍的哥們兒而言,待在家就跟熬苦粥一樣度日如年。而且,至少從我初中到高中的這段時間,身邊談戀愛的男女生基本不是來自單親家庭就是離異重組家庭,這樣說雖然有點絕對化,但真的屬于很典型的早戀背景。
在這些因素的刺激影響下,早戀真的很說得通:有個人可以互相照顧關心,有個人可以成為你內心的避風港。而真正將這種感覺進化升溫成戀愛的“幕后黑手”,則要歸屬于大眾媒體了。
以湖南、安徽等衛(wèi)視為先鋒的電視媒體先發(fā)制人——臺灣清新偶像劇,大陸壯觀苦情劇,都是催化劑。那時候的我,樂此不疲:不在乎10多分鐘的廣告,只為了能做一下午充斥著集千萬寵溺于一身的幸福感的夢。不僅是我,身邊女孩們的寒暑假都是這樣,在美好的羅曼蒂克的夢中混混沌沌一路走來。
因此,將夢境的理想化模式帶入現實中是情不自禁的、不可避免的。于是,我們開始期待著這些情節(jié)能在學校靜靜滋長;期待著那種并不平凡的的愛情故事降臨在自己的身上。
總而言之,青少年對于戀愛的需求大多數就是這么開始的,吸引、需求并互相滿足著,培養(yǎng)了一定的心理模式。
從物質需求心理上來說,當進入高中,學生就更加脫離了家庭,開啟了獨立的生存模式。在校的時間很漫長,從白晝到黑夜的奮斗,這種時候,友情往往不夠支撐著一個高中生。
打個比方,當你中午請朋友幫你買飯時,可能會被忘記,多半都是沒有保障沒有義務的期待。而此刻若是多個男/女朋友,不用開口他/她就會幫你帶,給你滿滿的幸福感。雖說在高中,戀愛的物質需求沒有那么大,但我們需要的也許僅僅就是一盒午餐,僅僅就是一句沒考好時的安慰和一個擁抱,僅僅就是耐心地跟你講解一道題目,陪你等你直到被晚自習老師催促著離開。
當然,客觀來說,愛情帶來的負面價值觀也是不容忽視的。
簡單來說,當身邊的人都開始談起戀愛,你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孤獨失落感。很多學生此時很容易在沒有肯定互相感情的時候,茫然地確立戀愛關系,而這種戀愛易變質為“SHOW”,以此來滿足一種被羨慕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被長久滿足之后,更易于導致自我獨立人格的損失,即一個人無法獨立面對公開的負面表現。
除此之外,另一種戀愛觀的扭曲也是十分可怕的社會現狀,青少年開始用追求者的數目來作為炫耀和自信的資本。這種觀念讓青少年失去了自我肯定的能力,他們依賴于異性來獲得自我肯定。而外界的因素總是不穩(wěn)定的,一旦改變,這部分人的自我價值便會被自己忽視甚至否定。
再者,這種觀念還讓很多真摯的感情表達被利用為自我填充的原材料,而不被尊重。
愛情是一種怪事,但前提是:它是愛情。對于青少年來說,美好的愛情存在著,純潔著,盡管會夾雜著電視劇的套路、自我的需求和物質的滿足,但是這并不代表這種年少的懵懂就不是愛情。年少的我們在某些方面是需要這種所謂的“早戀”經歷,陪伴著我們奮斗,激勵著我們成長。
客觀地看待早戀,所有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關鍵在于青少年要認真地去對待每一份感情的付出和收獲。而那些出于其他目的的,并沒有錯,因為你情我愿,沒有利用,然而那種感情還是不要被稱作“早戀”是好,因為純粹的自我需求和滿足心理,只是年齡、環(huán)境和觀念影響的成果。
好在年輕卻有經驗的老師似乎是明白的,老師告訴我她對此的原則是“一是不妨礙學習,二是聽家長意見,辣手摧花最好不要不要啦”。
高中生早戀之不完全調查
我是一名17歲的高二學生,初中時一直對校園戀情非常不齒,但到高中立刻劇情反轉。所以想了解一下周邊朋友的類似情況以及他們的看法,更巧的是,前不久參加學校活動,到美國一所私立中學進行了學習交流,有機會了解美國中學生的一些情況。
圍繞“校園戀愛”這一主題,我的問卷設計了32個問題。本次的統計有效樣本一共有30份,其中美國學生9份,中國上海學生21份。學生所在年級為9~11年級,年齡15~17歲。
匯總調查表,可以看出中美學生對此的異同,很有趣。
在回答“你對校園戀情的總體態(tài)度”時,有43%的中國學生和56%的美國學生表示支持,總支持率為47%,偏差不大。但有29%的中國學生表示反對,美國學生此項為零。評:還是中國學生三觀正!
關于交友途徑,60%以上的中美學生均有校外朋友。其中“曾經是校友”占了大多數,中國學生的第二校外交友途徑是“互聯網”。評:中華乃互聯網大國不是瞎說的!
分手原因中,中國學生因為“第三者”分手較多,美國學生更多時候“覺得無聊”而分手;“成績越來越差”也是中美學生一致重要的分手原因。評:國內社會輿論、八卦的普及度可見一斑!
在回答 “同學在戀愛時一般會發(fā)生什么(多選)”時,中美學生都把“互相照顧”排在第一位,但在第二選擇上發(fā)生了偏差,中國學生選擇了“爭吵”,美國學生認為是“學習上互相幫助”。評:國內電視劇的功勞啊!
在遇到好朋友在戀愛中難過(分手)時,中美大部分學生都會“安慰他(她)”,在安慰的同時,中國學生傾向于“找另一半溝通”,美國學生此選項僅一人,他們更愿意“幫助找出原因”。評:中國學生家庭倫理劇看的挺多!
“你好朋友的戀情會影響你們友誼嗎?”2/3的中國學生認為有負面影響,包括38%的學生因此“不開心”,29%的學生感覺“有影響但無所謂”;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只有22%的美國學生認為有負面影響,且均表示“無所謂”,2/3的美國學生覺得“完全不影響”。評:人格的獨立性好像差別很大的樣子!
中美學生在挑選對象時,都把“共同愛好”放在了首位,把“善良”放在第二位,可見同學們的內心里都是懂事的乖孩子!
校園戀情中的生活描述:中國學生戀人在一起做得最多的三件事分別是做作業(yè)(21人中19人首選這個,慘!)、結伴上下學和看電影;美國學生戀人的選項先后排序是看電影、做作業(yè)和結伴上下學。看到差別了吧!
關于校園戀情的成本,中美學生差別不大,約70%都在每次300元(50美元)以下,但中國學生有10%選擇了“600元以上”,美國學生沒有超過100美元的。
中國學生想得更長遠,33%覺得他們對未來有計劃,只有11%的美國學生有未來計劃。
在問卷中,中國學生對家長們的評價超出我的想象:只有30%的學生認為家長對校園戀愛表示“明確反對”,而且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戀愛后,家長的首選是“告訴我要對另一半有更多了解再作決定”——至少在孩子們眼中他們會這樣做!中國家長與美國家長的開放度不相上下哦!
中美學生眼中各自的老師還是有較大差異的,在得知班級里有同學戀愛后,中國學生認為老師首選是“聯系并告訴家長”,美國學生更多的是“老師認為如果沒有壞的影響就無所謂(11人中9票)”。
86%的中國學生認為初中階段的老師對校園戀愛是最“感冒”的(我國初中戀愛情況可見一斑哦);美國學生對此比較平均,44%認為是初中老師嚴厲,44%認為高中老師嚴厲(難道他們讀的是6年一貫制,沒有中考!)。
zxxzxb_yuloo添加關注公眾號,或下拉掃描二維碼進行關注,實時推送相關新聞資訊!
入學幫助熱線:010-51268841010-51268841
咨詢熱線:010-51268841
幼升小升學
我要給孩子
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