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解讀
快速擇校
2014年底,一些美國大學要求訪問學者需要提交一份語言成績,在簽證時也要提交一份語言能力的證明材料,申請難度明顯增加。本文是對此問題的相關解讀,供大家參考。
隆冬時節北京正午的氣溫也在冰度以下,在位于中關村的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內氣溫卻已逼近25度,大約400平方米的大廳內,來辦理海外學歷認證、海歸落戶等業務的人群摩肩接踵、滿頭大汗地排著隊,恍如“春運”提前到來……
多元化教育結構中,“本碩”留學已成為普及教育的“新常態”
最近幾年,留學海外幾乎已成為城市中產階層以上子女教育的“新常態”—在留學服務認證大廳內,一位前來辦理海外學歷認證的海歸“小鮮肉”告訴筆者:“回國一個月,感覺如果沒有實際工作經驗,僅僅擁有個海外學位,與前幾年拿個國內二本院校的學位沒什么區別,自己拿著英國的學位,剛才瞄了一眼在前面提著“7.11”便當排隊的那位拿著美國TOP級名校成績單的老兄,覺得還沒開始應聘就已"鴨梨山大"!”
的確,在國內一線城市的科研院所、職場中,當留學海外成為“新常態”,幾乎成為“標配”的時代,那一紙海外文憑的競爭力此前還從未顯得如此單薄……
如果有人認為只有初級職場的新新人類才會遇到這樣的“學歷通脹”的煩惱,那么,他(她)一定是一位剛剛結束高考的、不諳世事的文科大一新生—
實際情況是:從被譽為國之“智庫”的學術機構,到跨國公司,以及大型國企,即使對那些已經工作了一、二十年的老資格員工,在評級、職稱、升職等方面的要求也促生了,所謂職場“老人兒”再深造。
政商界再深造四步曲: EMBA的聽課、聚餐、聊天、交朋友
因此,對于那些業務繁忙,無暇顧及學習的政商界管理人員EMBA成為了他們的—“聽課、聚餐、聊天、交朋友”成為了他們EMBA標準的“四步曲”。幾十萬的費用,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一紙文憑,以及更重要的“同學朋友圈”,從工商業務的實用主義角度來看,這樣的收益當然是有一定價值的;至于在學術領域的增益有多少則只有學員自己知道了,同時,在宏觀經濟通縮和反腐的當下,EMBA的市場也一縮再縮。
那么學術群體的情況如何呢?目的旨在促進中外學術、技術直接交流的訪問學者方式成為學術、專業技術人員等群體的;雖然訪問學者不屬于學歷學位教育,但是由于作為訪問學者可以與各領域內全球最前沿、知名的教授、實驗室面對面工作/交流,訪問學者的含金量和口碑在學術的學術界一直享有不錯的聲譽。
從赴美訪問學者需要語言成績,到一小部分“邊緣化”訪問學者
時間進入2014年12月,一些美國大學陸續傳來消息:赴美訪學前,在申請2019表時,需要提交一份語言成績,在簽證時也要提交一份語言能力的證明材料。
那么問題來了:作為訪問學者群體的主力人群,學者、技術人員、醫師、律師群體在申請美國大學訪問學者時提交的全部材料均為英文,有些大學還需要用英語與申請人進行面試溝通,加之訪學申請人一般都是碩士學位“起”、很多還具有教授、副教授、醫師、副主任醫師職稱,難道這些不足以證明申請人的英語水平嗎?
訪問學者“游學化”、“長尾化”誤導、并損害訪問學者主流群體聲譽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了解美國院校為什么突然對訪問學者提出語成績要求?答案很簡單,現在訪問學者申請群體已經從高校、科研、技術等專業人員向普通職場發展,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訪學目的各有不同,在某些人眼里,申請訪問學者的目的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學術、技術交流”,似乎那樣太OUT了。
那些所謂持“訪問學者目的"長尾化"”的邊緣人群希望什么呢?
當然,這些“邊緣”訪問學者群體到目前為止,是訪問學者申請群體中的一小部分,絕大部分的訪學申請人都有著嚴謹的訪學目的,即使是所謂職場的自費訪學申請者所申請的院校、導師、專業項目也與自身專業、工作履歷有著高度契合。
但是,必須指出,那些抱著“游學心態”去訪學的非專業申請者、加上部分非專業申請機構的不負責任的宣傳,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國內訪問學者申請者群體的聲譽:
某些宣稱訪問學者僅僅 = 無需語言成績 + 輕松校園游 + 閃光的訪學履歷、僅僅做了兩三個月訪學申請,就宣稱已經“積累了”相當于行業全部3年總量的5千多案例的所謂機構……
可以想象,在這類宣傳招募來的人群與以往的訪學申請人群有多么的“截然不同”!
所以,美國大學開始要求訪學申請人提供語言成績僅僅是一個開始,后續如果任由訪學群體日益不加甄別的“擴容”、“復雜化”,其他更多硬性要求的提出,應該離我們也不遠了。
目前,訪問學者非專業指向的“擴容”、“游學化”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損害了國內訪學申請人的聲譽 —
一些美國院校發現某些個別新來報道的訪問學者居然不知道此前提交的申請材料中提到的自己做過的項目;
某些個別訪問學者英語在ABC的字母級水平,拿著“快譯通”也說不清楚;
更有甚者,報到次日就是“人間蒸發”之時,一年以后才重新現身……
當然,訪學期間攜帶子女配偶是允許和被鼓勵的;
當然,訪學期間,假期中自駕游覽,參觀訪問也是被允許和鼓勵的;
當然,訪學期間,陪伴你的未成年子女在美就讀公立學校是免費的;
但是,訪問學者不僅僅意味著這些“收益”,也需要有明確的訪學計劃、以及一個基本的訪學交流過程。
希望“訪問學者”的明天不應該是“EMBA”的今天。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