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同等學力教育學:60道簡答題(5)
51.課程研究的發展演變
答:(1)課程思想的發展演變:
①在課程思想上,歷來存在不同的思想流派和觀點爭論,如形式教育和實質教育之爭、博雅教育和實科教育之爭、學科中心和活動中心之爭、社會本位和個人本位之爭,等等。
②從本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末,課程研究日益成為教育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早期的研究深受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影響,把教學看成是將預先決定好的知識“轉讓”給學習者的過程。因此,這一時期課程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受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的影響較深,強調課程的“技術性”、教學過程的可控制必珂預測性和實用效率,偏重實用任務的改進和實現目的之手段,強調課程的“社會階層”簡單復制功能,忽視教育目的本身即教育本質的研究,對學生和諧自由的發展有所抑制。
③進入60年代后,傳統的課程理論由于不能適應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需要,受到了嚴厲的批評和挑戰。課程研究開始進入一個新時期,出現了英國教育家斯坦浩斯的“過程模式”和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的“結構模式”等新的課程流派。美國的結構主義課程模式注重教育本質的研究,并將課程看做一處較為確定的領域,強調課程的更廣泛的內容,特別是課程的社會因素。但這一時期的課程研究仍然具有濃厚的社會功能論和實用主義的色彩,強調學習效率,追求社會穩定和價值一致的社會規范,導致結構主義課程理論模式的危機。
④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反學校運動”和“反理性文化”思潮的出現導致一直占統治地位的科技理性受到猛烈抨擊,非理性主義以排斥物質主義和盲目追求經濟增長的面貌出現,對抑制人性的學校體制提出批判。這股思潮侵入課程研究,導致了潛課程思潮的產生。
⑤潛課程思潮從人文主義立場出發,對非人性化的、壓抑學習者主體意識發展的學校課程進行了反省和批判,從而導致了課程觀的進一步深化。
(2)課程設計理論的若干變化:課程設計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根據培養目標應設置哪些課程,如何設置這些課程,各種內容、各種形態課程的結合如何達到最好的效果,各門課程的內容如何兼顧社會、知識和個性發展的需要,等等。當代課程設計發展的趨勢是:①課程結構日趨合理②課程內容日趨綜合化③課程形式日趨多樣化④在課程標準的規定上也有了較大的彈性。
52.什么是課程目標?課程目標的規定性?
答:(1)目的、目標和課程:目的是希冀達到的預期的結果。對預期結果的具體要求就是課程的目標。因此,課程目標就是有關某門教學科目或某項教學活動所要完成的任務的指標體系。一般來說,課程目標可以包括技能、知識、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課程目標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一種手段,只有在明確提出教育的總目的之后,課程目標才可能清晰化,才可能對整個課程的制訂和實施起到應有的作用。
(2)課程目標的規定性
①不同級類的學校培養目標制約課程目標:同一門課程在不同級類學校中的目標是不同的。就是在同級同類學校的同一門課程,由一不同地區教育發展水平的差異和學校之間教學質量的不同,也應當允許在課程目標基本一致的情況下不某些差別。
②不同課程的特點制約課程目標:按照一般對課程的分類,可以把課程分為宏觀課程和微觀課程兩類。
根據設置目的的不同,宏觀課程可分為普通課程、職業課程和專業課程等,這些課程又可作為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分類。這些課程的目標應各有不同。對理論知識、技能、能力等的掌握往往用“認知類目標”來標示;對實踐方面的能力則用“實踐類目標”來標示。普通課程的目標一般應以認知類目標為主,職業課程則應以實踐類目標為主,專業課程則兼有兩類目標。
特別聲明:①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轉載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溝通解決。
同等學力申碩考試科目有綜合和外語兩門,關于這兩門科目的考試難度,是同學們比較關心的。那么,我們來看看同等學力申碩綜合
同等學力考試馬上就要開始了,同學們應該緊鑼密鼓的開始同等學力申碩考試的學習。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同等學力申碩經濟重點考試
評論0
“無需登錄,可直接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