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際價值是世界市場價格變動的基礎和中心 商品的國際價格是指在一定條件下在世界市場上形成的市場價格,它是商品國際價值的貨幣表現。(97年名詞)商品的國際價值是國際價格變動的基礎和中心。 國際生產價格雖然是國際價值的轉化形態。商品的國際價值取決于它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國際生產價格則取決于商品的生產成本和各國平均利潤之和。 商品的國際生產價格是商品價格變動的中心。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依據商品的價值來進行,但這并不是說在每一次商品交換時,國際市場價格都是和國際生產價格相一致的。這是因為,世界市場上,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規律在起作用,商品的供給和需求經常是不平衡的,因而使商品國際市場價格經常高于或低于國際生產價格。 當商品的供給超過需求時,國際市場價格會低于國際生產價格;反之,當商品的需求超過供給時,前者會高于后者。但是,價格本身的變動,又會反過來影響供給和需求的變化,使它們逐漸趨向于平衡,從而使國際市場價格接近國際生產價格。 四、國際市場價格與供求關系 (一)國際市場的供求關系確定國際市場價格 商品國際市場價格圍繞國際生產價格上下波動,而商品國際市場價格又是由國際市場上的供求關系確定的。供需各方面競爭的結果,使得國際市場價格接近國際生產成本。 (二)影響供求關系的主要因素 1.壟斷。壟斷組織為了奪取最大限度的利潤,采取各種辦法控制世界市場價格。 (1)直接的方法 瓜分銷售市場,規定國內市場的商品銷售額,規定出口份額;減產;降低商品價格,使競爭者破產,然后奪取這些市場并規定這些商品的壟斷價格;用奪取原料產地的方法壟斷原料市場;開采原料并按壟斷價格出售原料,獲取國家訂貨,并按壟斷價格出售這些訂貨;直接調整價格,即規定一定的價格,低于這一價格便不出售商品;跨國公司內部采用劃撥價格,公司內部約定出口、采購商品和勞務所規定的價格。 (2)間接的方法 限制商品生產額和出口額;限制開采礦產和妨礙新工廠的建立;在市場上收買“過多”商品并出口“剩余”產品。 2.經濟周期。商品的市場價格和市場利潤率,一般地都隨著經濟周期階段而變化。在危機期間,價格會下跌。危機過去后,價格又開始上漲。 3.各國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 4.商品的質量與包裝。 5.商品銷售中的各種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付款條件的難易、運輸交貨的適時、銷售季節的趕前與錯后、是否名牌、使用的貨幣、成交數量的多少、客戶的愛好、地理位置的遠近、廣告宣傳的效果、服務質量等。 6.自然災害、政治動亂、戰爭及投機等。 7.知識經濟的發展水平。 |
熱門資料下載: |
國際商務師考試論壇熱貼: |
【責任編輯:聶榮 糾錯】 |
|
閱讀上一篇:2010年理論與實務國際價值規律詳解一 |
|
閱讀下一篇:2010年商務理論與實務國際分工學說詳解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