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際商務師考試輔導:生產要素的概念和種類

來源:來源于網絡發布時間:2010-07-12 16:47:42

 一、生產要素的概念
  從一定角度來講,生產要素分析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基礎。對于如何理解生產要素這一概念以及生產要素包括哪些主要內容,國內外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看法。較具代表性的觀點有五種:第一種觀點認為,生產要素是指用于商品和勞務生產的經濟資源,通常分為土地、勞動和資本。第二種觀點認為,生產要素是指用于生產過程的社會資源,通常包括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家才能。這個解釋與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解釋基本相同。第三種觀點認為,生產要素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即勞動者和生產資料。這個解釋多見于中國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第四種觀點是我國經濟學界在研究生產力系統的構成因素時提出的,這種觀點認為,生產力因素是社會生產力的細胞形態,是生產力經濟學的邏輯起點。但是,在分析生產力具體由哪些因素構成時,卻存在著“七要素論”和“九要素論”的爭論。“七要素論”者認為,生產力的構成因素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科學技術、生產管理、經濟信息和現代教育。“九要素論”者則認為生產力的構成因素有九個,即勞動者、生產工具、能源設施、基礎設施、材料、科學技術、生產信息、現代教育和生產管理。最后一種觀點是中國實際經濟界在解決企業兼并和產權轉讓等現實問題時提出的。這種觀點認為,生產要素包括:人員、資金、土地、固定資產、物資、技術、信息、管理和經營權等。
  以上我們分別介紹了中外經濟學界對生產要素概念和內容的不同解釋。第一種觀點提出的是三要素,第二種觀點提出的是四要素。這兩種觀點側重于從使用價值的創造和具體生產過程的角度來分析生產要素,基本上反映的是西方經濟理論界較傳統的認識,對二戰后提出的新生產要素(人力資本要素、研究與發展要素、規模經濟要素和信息要素等)則未加以分析概括。第三種觀點實際上是我國政治經濟學界對生產要素的解釋,由于是從人類社會生產最基本和最一般的條件的角度所下的定義,所以比較抽象。第四種觀點對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的生產力構成情況進行了分析,雖然比較具體,但對于要素內容的概括有些過寬,在理論淵源上與第三種觀點有聯系。第五種觀點則完全是從實際經濟活動過程來概括生產要素的內容的。后三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經濟理論界和實際經濟部門對生產要素概念和內容的認識。借鑒以上幾種觀點的長處,并結合對國際經濟合作實際業務的理論分析,我們認為應當把生產要素定義為:生產要素是指使具體的生產過程得以正常進行所必需的各種物質條件和非物質條件。
  二、生產要素的種類
  生產要素通常包括資本、勞動力、技術、土地、經濟信息和經濟管理等六種。資本是指通過直接和間接的形式最終投入產品生產過程的資本貨物(指機器設備、廠房建筑物和原材料等)和金融資產(指股票、債券和借款等)。勞動力是指可用于生產過程的一切人力資源,不僅包括體力勞動者也包括腦力勞動者。勞動力與勞動是兩個關系密切但又有區別的概念,勞動是勞動力的使用和消費,即人們在生產中付出體力和智力的活動。技術是指制造某項產品、應用某項工藝或提供某項服務的系統知識。技術要素的表現形態可以是文字、表格、數據、配方等有形形態,也可以是實際生產經驗、個人的專門技能等無形形態。土地是一個廣義的概念,不僅包括土地本身,還包括地下的礦藏和地上的自然資源。經濟信息要素是指與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直接相關的消息、情報、數據和知識等。經濟信息是經濟運行過程中各種發展變化和特征的真實反映,它具有可傳遞性、可再生性、可處理性、可貯存性和可共享性等特征。經濟管理要素又稱生產組織要素或企業家才能要素,它是指人們為了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而對經濟活動過程的一種自覺的控制,即通過計劃、組織、指揮、監督等手段,使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生產要素在時間、空間、種類和數量上組成更為合理的結構,實現最佳效益生產。經濟管理的主要職能是決策和協調。
  三、生產要素分析的歷史發展
  生產要素理論出現于20世紀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這一理論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和突破。但是,生產要素理論的淵源卻可以追溯到l8世紀的古典經濟學。
  (一)絕對成本和比較成本理論中的要素分析
  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關于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了作為國際貿易理論第一塊基石的“絕對成本說”。按照他的觀點,在由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構成的所謂“2X2模型”中,兩國各自在一種商品的生產效率上具有優勢,而在另一種商品的生產效率上處于劣勢,通過商品生產的專業化以及相互間的商品交換,兩國皆可獲得“絕對利益”。決定商品優劣勢所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國在商品生產的勞動成本上存在著差異,因而認為只有能生產出成本絕對低的產品才有可能進行國際交換。顯然,“絕對成本說”無法解釋下述兩個問題:第一,由于各國的生產發展水平不一樣,許多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國家生產不出成本絕對低的產品,但他們仍然可以參加國際貿易;第二,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皆具有優勢或皆處于劣勢的國家是否仍有必要參與國際貿易與獲得利益。1817年,大衛·李嘉圖在其《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提出了意義深遠的“比較成本說”該學說在西方國際貿易理論中一直占據著重要地位。這一學說的主要觀點是:即使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皆具備優勢或皆處于劣勢,也可通過國際間的生產專業化以及商品交換而獲取所謂“比較利益”,即生產和出口優勢較大(劣勢較小)的商品,進口優勢較小(劣勢較大)的商品。與“絕對成本說”相同的是,“比較成本說”也把決定商品生產優劣勢的基本原因歸于各國在勞動成本方面存在的差異。
  絕對成本理論、比較成本理論奠定了自由貿易理論的基礎,對以后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要素分析上,絕對成本理論與比較成本理論采用的都是單個要素,亦即勞動要素分析法。在假定生產要素在國際問不能自由轉移的前提下,以活勞動消耗的多少來區別成本的差異。李嘉圖在其比較成本理論中假定,各國每單位勞動的素質是同一的,各國生產同類
  產品的生產函數是不同的。兩國間勞動量投入與產出的差異來源于各國勞動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所處的條件差異,因此而導致了同質勞動的不同生產效率。李嘉圖當時分析的生產過程中的條件差異主要指自然資源狀況方面存在的國別差異。古典經濟學家堅持了勞動價值理論,以勞動成本來說明貿易的流向和利益。斯密和李嘉圖在分析勞動成本差異時,都把各國自然資源的差異放在十分要的地位。
  (二)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與里昂惕夫之謎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是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的,人們有時又把該理論稱為“赫克歇爾一俄林定理”。他們把貿易理論的分析擴大到一個要素以上,并且明確提出生產要素稟賦是國際貿易的基礎。生產要素稟賦理論認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產要素比例,而不同國家擁有的生產要素相對來說是不同的,因此,各國應生產那些能密集地利用其較充裕的生產要素的商品,以換取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其較稀缺的生產要素的進口商品。在俄林的《地區間貿易和國際貿易》中,他從區域貿易論及國際貿易,認為由于生產要素供給的差異,供給充裕的要素價格便宜,而稀缺要素的價格昂貴,這樣,不同國家生產要素價格的差異,就導致了生產成本的不同,從而導致商品的價格不同,于是產生了貿易的比較利益。要素稟賦論認為,產生比較成本差異的兩個前提條件是:兩個國家的稟賦不一樣,不同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配置不一樣。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還包括生產要素價格均等化的內容。由于在前面的闡述中已論及這一問題,所以在這里不再贅述。
  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為大多數西方經濟學家所接受,較長時期以來,該理論成為國際貿易學說的主流。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要素稟賦理論的兩點不足逐漸暴露出來:一是它的一些假定與國際貿易的現實不符;二是它基本上采用的是靜態分析方法。要克服這兩點不足就需要在研究上有所突破。真正對生產要素稟賦理論構成挑戰的是“里昂惕夫之謎”。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于1947年利用美國的投入一產出表對赫克歇爾一俄林定理進行實證研究時得出了一個與通常見解相反的結果,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他根據美國的投入--產出表考察了美國200種產業,特別是其中直接進行對外貿易的產業,比較生產每百萬美元的美國出口商品與進口競爭的商品所需的資本和勞動的比率。結果他發現,美國的進口替代產品的資本密集程度高于出口產品,而美國的出口產品的勞動密集度大于進口替代產品,換句話說,美國進口的商品是資本密集型產品,而出口的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正與一般公認美國是全世界資本最為豐富的國家,其出口品應較進口品為資本密集的先人之見相反,即美國的貿易結構與方向同赫克歇爾一俄林所預測的背道而馳。里昂惕夫在其所著《國內生產和對外貿易:美國資本狀況再考察》(1953)一文中公布了這一發現,使美歐國際貿易學術界大為震驚,被稱為“里昂惕夫之謎’’。許多學者對其他國家進行實證研究的結果,有的符合赫克歇爾一俄林定理,有的符合里昂惕夫之謎。為回答學術界的評論,里昂惕夫又對此問題作了大量研究,發表的《生產要素比例與美國貿易結構:進一步的理論和檢驗分析》(1956)一文中所得到的結果仍與前述結論基本相同。為解開里昂惕夫之謎,里昂惕夫本人及其他學者曾提出多種相關因素(諸如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要素密集度逆轉等)作解釋,試圖調和赫克歇爾一俄林定理與里昂惕夫之謎。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里昂惕夫之謎的提出帶動了其他經濟學者對國際貿易各種新現象的分析,促進了現代國際貿易理論的創新和對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的更加全面的認識。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生產要素分析的新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對生產要素的認識和分析不論在深度方面還是在廣度方面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1.生產要素分析在深度方面的新發展
  在深度方面的新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1)生產要素的非同一性(異質性)。傳統的貿易理論含有一種假定,就是土地、勞動和資本三種生產要素之中的每一種要素的本身都是同一的,沒有任何差異。然而實際上,每種生產要素都不是同一的,它包含著許多小類或亞種,這些小類或亞種的組合也是千差萬別。因此,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僅有數量供應的差異,還有質量上的差異。忽略生產要素稟賦的質的差異,即生產要素的非同一性,就無法對貿易作出完整或合理的解釋。例如,就勞動力而言,不同國家之間在數量上可能是不相等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在質量上也可能存在差異,即在教育程度、技能是否熟練以及健康等方面都可能不相同。
  (2)生產要素稟賦的變動性。在一個簡單的分析模型中,將一國擁有的生產要素假設為固定不變,似乎有其必要性。但運用于具體的貿易分析,就必須考察生產要素稟賦的變動性。一個國家所擁有的資源與生產要素,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質量上都是,一個變數。技術的進展、人口增加和資本積累等因素作用所產生的要素稟賦的變動性,必然會影響一個國家比較優勢的變動,從而影響國際貿易的流向、種類和數量。例如,資本和技術要素在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或經濟發展處在起步階段的國家可能是短缺的,但當一國經濟發展起來尤其是成為發達國家之后,其資本和技術的短缺狀況就會大為緩解甚至會出現相對過剩。
  (3)生產要素配置比例密集性特征的變換。生產要素密集性變換指的就是同種商品在不同的國家要素密集特征是不同的。赫克歇爾一俄林在其理論的分析中曾假定,各種商品的生產函數在各國相同,因此,商品的生產要素密集性特征在各國是一樣的。然而,事實上同類商品的生產技術在各國必然存在差異,生產中各類要素的實物配置比例不會相同;或者各類生產要素的價格在各國不相同,所以以價格表示的生產要素密集性質就會有差異。
  假定日本由于資本便宜而勞動力昂貴,商品A的勞動密集度比商品B高;而在其余國家,由于資本昂貴勞動力便宜,商品A的資本密集度比商品B高。只要在生產A商品時,用一種生產要素替代另一種生產要素比在生產B商品時困難,這種生產要素密集變化就會發生,于是下述情況就有可能:日本輸出的商品 A在日本是勞動密集型的,而日本輸入的B商品在國外也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要素密集性變換表明,商品在一國是資本密集,在另一國則可能表現為勞動密集,所以赫克歇爾一俄林定理所揭示的貿易流向在兩國都可能是不正確的,這樣就會出現里昂惕夫之謎。二戰后有許多經濟學家運用要素密集變換來解釋里昂惕夫之謎。第一個完成要素密集變換系統研究的是明納斯,他認為現實世界中要素密集變換廣泛地發生著。
  (4)技術進步與生產要素密集特征的轉移。我們知道,商品生產的要素配置比例是由生產技術條件決定的。除了各國生產技術條件差異導致生產要素密集變換外,無疑,生產技術的變動必然使產品的要素密集特征發生轉移。如果說變換說明的是同一時期國與國之間橫向比較的要素密集性的特點,那么,轉移則是表明時間序列上縱向的要素密集性變化。比如說,20世紀初時美國生產的轎車是資本密集型的,而現在則已變成技術密集型的了。技術是在商品生產和勞務生產中所積累的知識、技巧和熟練勞動的總和,它通過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的生產效率體現。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意味著一定的投入量可以生產更多的產品,或者說一定的產量只需較少的投入量就可以生產出來。這說明技術進步是通過影響各種要素的投入量和產品的產出量而促成產品要素密集特征發生變化的。
  2.生產要素分析在廣度方面的擴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生產要素分析的新發展,還表現在新要素觀點的提出。新要素觀點認為,在考慮國際貿易商品比較優勢時,除了以往的資本、勞動和自然資源要素以外,還有其他要素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該理論賦予生產要素新的內含,突破了原先的局限,提出了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和規模經濟等可以作為新的生產要素的見解。
  人力資本是指體現在勞動者身上的,以勞動者的素質表示的資本。人力資本也稱為技能勞動,主要由教育和培訓投資產生,。它可以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資本發揮作用。人力資本對現代貿易格局有重要影響,同時,由于它區分了勞動力要素質的差異,對于解開里昂惕夫之謎也有幫助。研究人力資本與貿易格局問題的代表人物有克萊弗斯(Kravis)、基辛(Kessing)和韋赫勒(Waehror)等。研究與開發要素是指開發某項產品時所投入的費用。重視研究與開發要素研究的主要是格魯勃(Gruber)和梅達(Mehta)等學者。研究與開發要素密集度較高的產品就是知識與技術密集度較高的產品,一般指的都是新產品。規模經濟的含義是指隨著產出量的增加而發生的單位成本的下降,或者說企業達到一定的規模后所能得到的經濟上的利益。規模經濟的直接好處就是隨產量的增加單位成本下降,從而可以增強產品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所以,學者們認為規模經濟同其他要素稟賦一樣,也應該是國際貿易的基礎。
  以上回顧和總結了生產要素分析的歷史發展過程,從中可以看出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對生產要素的分析總是伴隨著對貿易的分析而進行的。對生產要素分析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揭示貿易產生的原因和貿易利益的來源以及貿易的格局。但是,后來分析的范圍和目的都擴展了。這說明我們在研究國際經濟合作時不可能完全離開對國際貿易的研究而進行。第二,生產要素的種類由少到多,非自然的、非物質的生產要素逐步增加。從最初分析時的一種生產要素擴大到后來的六種,從最初基本上都是自然的和物質的生產要素發展到后來非自然的和非物質的越來越多。第三,生產要素分析趨向動態化,分析越來越反映現代化大生產中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實際構成狀況。

糾錯

育路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為"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育路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部分稿件來源于網絡,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育路網發布的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應該及時向育路網書面反饋,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育路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盡快移除被控侵權內容。

亚洲中国久久精品无码,国产大屁股视频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亚洲综合,国产AV无码专区毛片
色色影院官网综合久久 | 亚洲欧美在线看h片 | 中文字幕AV制服丝袜电影 | 在线视频福利网站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一男人 | 亚洲911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