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際商務師考試輔導: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與國際經濟合作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7-18 16:15:39
一、國際經濟合作的概念
國際經濟合作是指世界上不同國家(地區)政府、國際經濟
組織和超越國家界限的自然人與法人為了共同利益,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側重生產領域)內所進行的以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和重新合理組合配置為主要內容的較長期的經濟協作活動。
國際經濟合作與世界經濟、國際貿易等相關學科一樣,也是研究國際經濟關系的學科之一,但各自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國際經濟合作著重研究國家間在生產領域所進行的經濟協作活動,即發生在生產領域中的以生產要素國際移動為本質內容的經濟關系的特點和規律。
二、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是國際經濟合作的實質和主要內容
早期的經濟學家在考察國際分工與國際生產時假定,生產要素在國內完全移動而在國際間則完全不移動。由于各國生產要素的自然稟賦狀況不同,每個國家都是依據本國具有優勢的生產要素參加國際分工,它們集中生產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稟賦豐富的生產要素的商品,然后同其他國家進行交換,大家都能從中獲利。在這種情況下,國與國之間進行經濟聯系的主要方式就是國際貿易,各種生產要素是物化在商品中發生國際移動的,商品的國際移動代替了要素的國際移動。
伴隨生產國際化趨勢的加強,國與國之間經濟交往的規模和方式不斷擴大和多樣化,生產要素國際直接移動日益頻繁,經濟生活的現實推翻了生產要素在國際間完全不移動的假定。生產要素的國際直接移動與國際貿易之間既存在相互替代的關系,也存在相互補充的關系,一方不能取代另一方的功能。替代關系著眼于靜態分析,它指的是,一方面要素移動有其障礙,國際貿易仍然有替代要素移動的基礎;另一方面國際貿易只能減輕卻不能消除生產要素在各國的邊際生產力差異,而且國際貿易的進行也會遇到各種障礙,因此,貿易也不能消除生產要素移動的基礎。補充關系著眼于動態分析,是指國際貿易的進行間接地擴大了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反過來講,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也會從側面促進貿易機會的擴大,國際貿易與生產要素的國際移動,成為一國發展與他國經濟聯系的兩種相互補充、交錯使用的方式。當然,從實質上講,國際貿易與生產要素國際移動的起因是相同的,即都是由于各國生產要素稟賦不同所導致的生產要素價格差異,同時,它們的進行又都會使各國生產要素的價格差異趨向均等化。
生產要素的國際直接移動,使各國原本相互獨立的生產過程走向國際化和一體化,使國家間經濟關系的重心由傳統的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各個國家在生產領域依據一定的原則進行較長期較穩定的經濟合作活動。國家間借助于生產要素的直接移動與重新合理組合配置而進行的活動就是國際經濟合作。生產要素的國際直接移動與重新合理組合配置是國際經濟合作的實質和主要內容。為了保障和推動生產要素國際移動的順利進行,各個國家之間經常在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方面進行一些協調活動,這種政策協調也屬于國際經濟合作的范疇,是宏觀國際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