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際商務師考試輔導:對外開放政策與對外開放格局
來源:網絡發布時間:2010-07-18 16:17:24
實行對外開放,是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堅持實事求是路線,依據馬克思主義關于國際經濟關系發展的原理和國際、國內的歷史經驗作出的重大戰略決定。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總結了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閉關自守。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實行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它是關系到我國能不能進一步發展和解放生產力,關系到國家繁榮富強、民族振興的重大戰略問題。對外開放與經濟體制改革一起構成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兩個輪子。它與經濟體制改革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一、對外開放政策的基本含義與主要內容
(一)對外開放政策的確立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沒有明確提出對外開放的戰略方針,這是由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從客觀上講,有歷史的原因,有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影響;從主觀上考慮,在我國經濟工作中長期存在“左”的傾向和幾千年封建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80年6月,鄧小平同志第一次將“對外開放”作為我國的對外經濟政策公之于世。他說,我國在國際上實行開放的政策,加強國際往來,應特別注意吸收發達國家經驗、技術,包括吸收國外資金,來幫助我們發展。1981年11月召開的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加強國際經濟技術交流,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方針。l982年12月,對外開放政策寫入我國憲法,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作為基本國策最終確立了。
(二)對外開放政策的基本含義
對外開放是與閉關鎖國相對而言的。我國的對外開放是指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共產黨領導地位的基礎上,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前提下,根據生產社會化、國際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利用國際分工的好處,積極發展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以及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以促迸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建設和發展。因此,它不僅僅限于對外經濟貿易方面的交流與合作,而且包括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宗教藝術等領域的廣泛交流與合作。
但是,經濟是基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首先是經濟上的對外開放,也就是要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從這個角度上講,對外開放的基本含義是:要大力發展和不斷加強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積極參加國際交換和國際競爭,由封閉型經濟轉變為開放型
經濟,以加速四個現代化建設。
對外開放是向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開放:即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經濟發達國家,是窮國還是富國,是大國還是小國,我國都愿意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它們的貿易經濟聯系。我國的對外開放,是要吸收世界上各個國家和地區的長處和優點,博采眾長,盡為我用。因此,我們的對外開放是向世界開放。當然由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由于各個國家和地區情況各異,特別是經濟技術發展水平的不同,在一個時期,我們根據需要和可能,同一些國家和地區發展多一些,快一些,這是國際上的通常現象。而且,這種情況也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
(三)對外開放政策的主要內容
對外開放政策的主要內容是:大力發展對外貿易,特別是擴大出口貿易;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特別是有助于企業技術改造的實用先進技術;積極有效地利用外資;積極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發展對外技術援助和多種形式的互利合作;設立經濟特區和開放沿海城市,帶動內地開放。黨的十二大報告指出,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主要是“要促進國內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大力發展對外貿易。要盡可能多地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外國資金進行建設……要積極引進一些適合我國情況的先進技術……以促進我國建設事業。”由此可見,發展對外貿易,利用外國資金,引進先進技術設備這三項是對外開放政策的最主要內容。這三項內容中,發展出口貿易是利用外資和引進技術的物質基礎,是對外開放政策的最根本內容。因此,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必然使對外經濟貿易在國民經濟中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
二、對外開放格局
我國的對外開放,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邊緣向縱深,從南到北,從東
到西,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層次的開放格局。對外開放基本格局的形成,顯示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巨大力量,對我國進一步利用國際分工,促進經濟國際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1992年以前,重點開放沿海地區,逐步向內地開放.
實行對外開放,必須充分發揮沿海地區的優勢,以沿海地區對外開放帶動內地對外開放。因此,沿海地區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
我國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有近2億人El。沿海地區具有有利于實行對外開放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有18000多公里的漫長海岸線,有許多深水泊位、港El。沿海地區工農業基礎雄厚,工業門類齊全,骨干企業多,加工能力強,建立了機電、儀表、石油化工、鋼鐵、輕紡、能源等各種工業體系,是我國出口商品的主要基地。沿海地區的科學技術也比較發達,擁有相當數量的科研機構和人員,技術熟練的工人多,加工工藝質量水平高,消化、吸收能力強,為提高出口商品的競爭能力提供了較好的技術條件。沿海地區有著悠久的對外貿易歷史,有與世界各國和地區進行廣泛聯系的經濟專業人才,有比較豐富的組織管理對外經濟貿易、國際金融等方面的經驗,信息傳遞快,是我國進行國際經濟技術交流的橋梁和紐帶。
早在實行對外開放初期,黨中央和國務院就確定了“重點開放沿海地區,逐步向內地開放”的經濟發展戰略。把我國經濟發展進程劃分為東部地區——沿海地區,中部地區——中部各省,西部地區——新疆、青海、西藏等邊遠省、區三個地區。先發展東部地區,帶動中部和西部地區發展。按照此項戰略,將我國地域的對外開放分為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四個層次。
1.建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國務院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
和靈活措施,主要是在對外經濟活動方面授予兩者以較多的自主權,并提出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試辦出口特區。l980年5月,國務院決定把特區的名稱正式定為經濟特區。l987年中央批準海南建省,1988年3月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對外開放。1990年中央又決定開發和開放上海浦東,實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
經濟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一個層次。它們有著國家給予的特殊政策,從外貿經營權、利潤留成、財政包干、稅收優惠,以及一定程度的立法權都歸地方控制。經濟特區的設立,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突破口和開創性措施。實踐充分證明,通過建立經濟特區來推進開放的道路是完全正確的,取得了巨大成就。它不僅使這些地區迅速建立起外向型經濟,在本地區初步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且很好地發揮了技術、管理、知識和對外開放政策的窗口作用,帶動了全國的對外開放,促進了全國市場的發育和成長,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產生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2.開放沿海港口城市
在總結對外開放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特別是經濟特區發展經驗的基礎上,1984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東、湛江、北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沿海開放城市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二個層次。國家對這些城市實行經濟特區的某些政策來加以扶持。在這些開放城市中,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外資,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興工業。開放沿海港口城市,有利于積極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加速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加快科技進步,使重要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和產品趕上當代國際先進水平。實踐證明,沿海開放城市在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方面,在與內地的橫向經濟聯系,促進資金、設備、技術和人才的合理交流,帶動內地經濟開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3.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
1985年1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又決定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l988年初,又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
沿海經濟開放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第三個層次。國家對它們實行沿海開放城市的優惠政策。沿海經濟開放區可憑借交通方便,對外聯系廣泛,工農業基礎好,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以及近幾年來蓬勃發展的鄉鎮企業的力量,并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通過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大力發展外向型的加工工業和出口創匯農業,擴大出口創匯。
4.逐步向內地開放
內地是我國對外開放的第四個層次。按照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指導思想,我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就是從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逐步推進,把沿海的發展和內地的開發結合起來,有效地解決我國經濟建設中東部、中部、西部的有關問題,由沿海帶動整個內地的發展,促進全國經濟的振興。
由此可見,沿海地區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前沿地帶,是對外開放的重點地區。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制約著全國經濟的發展,影響著現代化建設的規模和進程。
(二)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
黨的十四大報告為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確定了發展目標:對外開放的地域要擴大,形成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因此,1992年以后,我國在繼續開放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沿海經濟開放區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放了陸地邊境市、鎮,開放了一些沿江(長江)城市和內陸省會城市,使我國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1.開放陸地邊境市、鎮
1992年年初,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發表,加快了中西部地區
的對外開放步伐。同年3月以后,國務院決定開放吉林的琿春,黑龍江的綏芬河、滿洲里、黑河,內蒙古的二連浩特,新疆的伊寧、塔城、博樂,云南的瑞麗、畹町、河口,廣西的憑祥、東興共13個陸地邊境市、鎮。
進一步開放陸地邊境市、鎮,是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要步驟。我國對陸地邊境市、鎮,實行類似沿海開放城市的政策,以加速邊境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為目的,形成了沿周邊國家的東北、西北、西南三大開放地帶。東北開放帶,以俄羅斯、獨聯體其他國家、蒙古、東歐諸國為對象,以滿洲里、黑河、綏芬河、琿春四個沿邊開放城市為龍頭,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省區正在形成一個具有縱深背景的大開放區。西北開放帶,以獨聯體諸國、東歐諸國、巴基斯坦、西亞諸國為對象,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主體,在54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上開通了8個通商口岸。東起連云港,西經新疆至歐洲的大陸橋的開通,為我國的西北部開放提供了重要條件。西南開放地帶,以印度、尼泊爾、緬甸、老撾、越南、孟加拉諸國為對象,以云南、廣西為主體。云南擁有17個對外開放口岸,廣西壯族自治區同越南邊境開辟了20個貿易點。
沿邊地區利用賦予的政策,逐步打開了封閉的門戶,一種以貿易為先導,以內地為依托,以高層次經濟技術合作為重點,以開拓周邊國家市場為目標的沿邊開放新態勢已經形成。
2.開放沿江和內陸省會城市
繼沿邊開放后,1992年6~7月,中央又決定以上海浦東為龍頭,開放重慶、岳陽、武漢、九江、蕪湖等5個沿長江港口城市;開放太原、合肥、南昌、鄭州、長沙、成都、貴州、西安、蘭州、西寧、銀川等11個內陸省會城市;開放昆明、烏魯木齊、南寧、哈爾濱、長春、呼和浩特、石家莊7個邊境、沿海省會城市。
沿江和內陸省會城市的開放,將使我國對外開放向縱深地域
發展。我國通過該地區的開放,不僅促進了長江流域和大半個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于擴大和完善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縮小東、中、西部地區差距都將會產生積極影響。
由此可見,我國的對外開放并沒有采取全國同步開放的方針,而是采取多層次、滾動式、逐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的方針。這是由我國的國情所決定的。我國地區經發展很不平衡,地理條件差異較大,特別是長期實行封閉型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價格體系和產業結構同世界經濟割開的情況下,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辦法,而只能采取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東到西,由南到北,逐步展開的方針。
3.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的對外對內開放
(1)西部大開發戰略。20世紀80年代,當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面展開后,鄧小平同志先后提出了“沿海開發”、“長江開發”、“中西部開發”的三個戰略構想。9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又明確提出了“兩個大局”的構想:一個大局是,東部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使之較快地發展起來,中西部要顧全這個大局。另一個大局是,東部地區發展到一定時期,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幫助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東部沿海地區也要顧全這個大局。
加快西部地區的發展,是鄧小平同志“兩個大局”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具體提出,則是我國新一代領導人根據現實情況和經濟建設的具體實踐作出的選擇。l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國家要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
(2)西部大開發與西部開放。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快西部地區發展,是我國現代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中央高瞻遠矚、總攬全局、面向新世紀作出的重大決策。為體現國家對西部地區的重點支持,國務院制定了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若干規定。加快西部對外開放成為西部大開發的主要內容,以開放促開發、促發展,積極引導和推動西部地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交流,以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為了推動西部地區的對外開放,國家給予了許多政策支持。
在吸引外資方面:一是進一步擴大外商投資領域。鼓勵外商投資于西部地區的農業、水利、生態、交通、能源、市政、環保、礦產等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以及建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擴大西部地區服務貿易領域對外開放;一些領域的對外開放,允許在西部地區先行試點。二是進一步拓寬利用外資渠道。在西部地區可以進行以BOT(Build-Operate-Transfer)方式利用外資的試點;允許外商投資項目開展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項目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在境內外股票市場上市;支持西部地區屬于國家鼓勵和允許類產業的企業通過轉讓經營權、出讓股權、兼并重組等方式吸引外商投資;鼓勵在華外商合資企業到西部地區再投資等。
在發展對外經濟貿易合作方面: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生產企業對外貿易經營自主權,鼓勵發展優勢產品出Vl、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到境外特別是周邊國家投資辦廠,放寬人員出入境限制;實行更加優惠的邊境貿易政策,在出口退稅、進出口商品經營范圍、進出口商品配額、許可證管理、人員往來等方面,放寬限制,推動我國西部地區同毗鄰國家地區相互開放市場,促進與周邊國家區域經濟技術合作健康發展。